急診壅塞問題持續延燒,截至24日下午,以台北市醫學中心來看,台大醫院急診仍有78位患者等待住院、台北馬偕75位、萬芳醫院33位、台北榮總26位、三總和新光醫院25位、國泰醫院12位。
台灣急診醫學會22日發文指出,今年急診壅塞情況已達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若問題持續,將引發急診醫護人員大規模離職,進一步削弱醫療體系的承受能力,並對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造成嚴重影響。
根據統計,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短短兩個月內,就有705名護理人員離職,導致許多醫院急診室人力更加吃緊,病患滯留時間拉長,甚至影響國人的即時救治權益。
急診醫學會先指出,台灣急診壅塞本質為急診住院待床壅塞,急診出口阻塞,急重症病人被迫滯留急診,「根本原因在於可利用住院床位不足,而非流感、腸胃炎等輕症病人所造成入口擁擠。 近期多數醫院因各種原因關閉病房,壅塞更加嚴重。」
急診醫學會呼籲政府:應從3大方向解決根本問題
急診醫學會也提到,病房護病比限制、護理人力不足,導致醫院關閉病房,急診住院待床病人滯留情況加劇。另外還有床位調度分配問題,「醫院在急診與門診預約住院床位分配失衡,未能有效分配調度資源,造成急診壅塞。」
學會也呼籲政府機關應採取短期及長期的解決方案:
一、短期應變措施
1. 提高急診住院配床比例:醫院應在急診壅塞時,強制開放病房,各病房彈性接收病患,紓解壅塞。
2. 強化加護病房(ICU)資源調控:壅塞期間對ICU床位進行列管,必要時由中央介入調控,確保資源的合理分配。
3. 增加壅塞時所需急診醫護人力,以維護醫療照護品質,並避免人員burnout過勞。
4. 強化分級醫療:鼓勵輕症下轉並監測轉診案例,避免不必要轉診。
二、長期改革方案
1. 建立急診緊急應變機制:訂定「急診緊急狀態應變機制」,編列公務預備金,於緊急狀態時,支應應變措施的經費來源。醫院間共同協力解決壅塞問題。
2. 調整健保支付:在「急診緊急狀態應變機制」中,調整健保支付政策,鼓勵醫院在急診壅塞時,收治急診病人,確保病患安全。
3. 推動急診住院替代選項:例如推廣急診在宅急症照護、OPAT醫療模式,減少急診住院待床,降低急診壅塞風險。
4. 設立監測機制:監測各醫院可利用病床數,關床數以及急診住院配床比例,掌握各醫院住院實際可用床位數據,作為政策調整依據,確保資源的合理分配。
急診醫學會強調,急診壅塞問題並非僅限於急診端,而是整體醫療體系的問題,根本解決方案應從病房管理、健保給付調整、護理人力配置等方面入手。學會也建議設立「急診緊急應變機制」,確保未來在突發狀況下,能夠迅速啟動相應措施,以減少對醫療體系的衝擊,確保急診壅塞問題獲得有效改善,保障病人安全,維護醫療品質,並關注急診團隊的過勞耗竭,建構韌性醫療體系。
衛福部強調落實分級醫療制度
衛福部24日下午召開臨時記者會,針對急診壅塞問題,衛福部部長邱泰源先強調,目前急診壅塞的主因是今年春節假期長達9天,時間較長,有類流感、諾羅病毒流行,加上寒流來襲,導致急診的就診人數大增,而國內護理人力雖然同期是增加的, 但在就醫需求大增之下,病房仍照護不及。
邱泰源強調積極制定短期三大強化因應策略,及中長程二大改革方向。三大短期因應策略為:一、醫學中心強化院內病床調度,二、加強區域醫院聯防機制,三、強化民眾分級就醫資訊。兩大改革方向為強化護理人力整備及鼓勵醫院投入急重症,研議健保調整給付。
針對中長期人力問題,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自113年3月1日起公告實施醫院三班護病比制度,依行政院核定護理人力12項策略計畫獎勵醫院增聘護理人力減輕負擔,醫院三班護病比近3個月執行現況,醫學中心整體達標37-59%、區域醫院整體達標37%~49%、地區醫院約85%~94%,其中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未能達標的主因是夜班標準未達。
劉越萍表示,114年已編列公務預算約66.85億元,持續醫院護理人力留任,而衛福部次長林靜儀則表示,衛福部今年新增與地方衛生局同步建立各縣市醫院護理人力異動與病床調整自主通報,以協力醫院做必要應變,另為增加病床調度機制,自114年2月13日至3月15日,健保署提供特殊病床彈性調整為一般病床之給付,以增加病床調度機制;為鼓勵醫院投入急重症,研議健保調整給付。
林靜儀再次呼籲,為減緩急診壅塞,落實分級醫療制度,請民眾如有任何健康問題,能優先尋求社區診所處置,以爭取治療時效。

醫護怒批:醫療體系已達臨界點...政府只會紙上談兵
對於衛福部的回應,許多醫護仍深表不滿,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直言,「沒有護理人力請問是要怎麼照顧?政府只會紙上談兵!」胸腔科醫師蘇一峰也指出,醫護人員長期在高壓環境下工作,健保給付卻不斷刪減,讓醫療體系瀕臨崩潰,而急診壅塞問題的根源正是「健保給付」不足,但政府官員卻毫無作為。
蘇一峰直言,政府不僅無法解決問題,甚至在醫護人員提出訴求時,林靜儀次長卻出言諷刺,讓急診室醫護人員更想離職。「醫護人員一直血汗壓榨,直到支撐不住,醫療工作環境實在太危險了。」
他進一步指出,衛福部日前開了健保30年會議,定調繼續推行健保斷頭制,醫學中心的門診要限號,「會中還表示台灣人就是愛住院、ICU和病床太多太方便,如果病床開太多,現在到處沒辦法住院是怎樣?」
醫師立委陳菁徽也無奈表示,如果政府還是只把「缺人」當成數字問題,只談補助、不解決根本醫護勞動環境問題,「那麼醫護人才的流失就會像是水蛭吸蝕的傷口一樣,持續流血,直到生命徵象歸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