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30年,台灣醫療體系卻是面臨嚴峻挑戰,尤其急診壅塞問題更是達到所未有的程度。
日前,一名重症患者因敗血症送往南部某醫學中心急診,卻因加護病房滿床無法收治,醫院緊急聯繫高雄、台南、嘉義等十多家大型醫院,均無法安排轉送,最後不得不將病患送往150公里外的成大附設醫院斗六分院,遺憾的是,患者最終仍因病情惡化不治。
近期急診爆滿,這種情況從過年後延續至今已經快一個月,台灣急診醫學會22日嚴正發出警告,當前急診壅塞情況已達空前嚴重程度,若政府再不積極改善,將引發急診醫護大規模離職,進一步削弱醫療體系,對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造成重大衝擊。
急診壅塞問題難解?根源出在醫療資源分配失衡
長期以來,台灣的急診壅塞問題並非偶發,而是醫療結構性問題的積累。急診塞爆無關總預算,且賴清德總統出身醫界、曾經是醫生也是現任總統,理應最了解也最適合解決這問題,如果連這樣的問題改善不了,恐怕民眾會對整個賴政府失去信心。
對於急診塞爆遲遲未解,醫界出身的民眾黨立委陳昭姿點出三大急診塞爆背後的關鍵原因。陳昭姿指出,急診塞爆的關鍵因素第一、在於住院床位不足與護理人力短缺,導致急診病患無法順利轉入病房,形成「急診滯留」現象。
近年來,醫院護理人力嚴重不足,即便有空床,卻因無法配置足夠的護理師照護病患而被迫「關床」,導致大量病患滯留急診,加劇壅塞問題。
第二,政府推動醫學中心快速擴增,卻未同步改善分級醫療制度,使得民眾習慣湧向醫學中心,忽略基層與區域醫院的角色,進一步惡化醫療資源失衡。
醫學中心過度擴張,加劇資源失衡
陳昭姿表示,衛福部原本應嚴格依據醫療網規劃,合理配置醫學中心數量,但近年來,各大醫院為了提升評鑑等級,爭相升格為醫學中心,導致北部醫學中心數量從應有的4家暴增至10家,醫療資源過度集中於少數大型醫院,形成「頭重腳輕」的失衡現象。
此外,醫學中心之間的競爭,也使得各院不惜砸重金擴建病房、購置昂貴醫療設備,以吸引更多病患,卻未同步增加護理人力,進一步惡化醫療體系的不均衡發展。
護理人力短缺與健保制度失衡,讓醫療體系陷入惡性循環
急診壅塞問題的根本,除了病床不足,護理人力短缺更是關鍵。陳昭姿指出,目前護理師長期工時過長、薪資低落,導致大量人員離職,使得醫院即便有病床,也因缺乏照護人力而無法收治病患,形成惡性循環。
第三,現行健保制度更進一步加劇急診壅塞問題。陳昭姿分析,醫學中心擁有較高的議價權,能獲得較高的醫療資源與藥品費用,導致地區醫院競爭力下降。長期下來,輕症病患也習慣前往醫學中心,使基層醫療機構逐漸萎縮,分級醫療難以落實。
陳昭姿:政府應徹底改革,停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面對這場醫療危機,民眾黨立委陳昭姿提出具體建議,要求政府應立即採取以下行動:
1. 改革健保制度,強化分級醫療
• 建立「小病診所、大病醫院」的就醫模式,提高基層醫療的可及性,減少輕症病患占用急診資源。
• 參考韓國模式,對輕症病患提高健保自付額,促使病患選擇基層醫療,減少醫學中心負擔。
2. 提升護理人力待遇,減少離職潮
• 提高護理人員薪資與津貼,提供合理的工時與休假,減少過勞離職現象。
• 建立長期護理人力培育計畫,確保醫院能有足夠的護理人員應對病患需求。
3. 限制醫學中心無節制擴張
• 重新檢討醫學中心評鑑制度,避免醫院為了升級評鑑而盲目擴充病房與設備,造成醫療資源進一步失衡。
• 建立更完善的轉診機制,確保病患能在適當的醫療層級獲得治療,而非一窩蜂湧入醫學中心。
政府不能再裝睡,醫療體系改革刻不容緩
然而,對於醫界的憂心,衛福部次長林靜儀卻在網路上奚落急診醫師是「小腦袋」,此言論引發醫護界強烈反彈。
對此,陳昭姿痛批,林靜儀已非首次對基層醫護的求助嗤之以鼻,過去在生理食鹽水缺貨事件時,她曾批評醫護「站著說話腰不疼」,如今再度用輕蔑態度對待急診醫師,根本是逼走醫護的幫兇。
陳昭姿表示,若衛福部次長無法理解基層醫護的辛勞,甚至用嘲諷態度回應問題,政府應當立即撤換,選擇真正有心改革、願意與醫護溝通的官員。她質疑行政院長卓榮泰與衛福部長邱泰源,是否還要繼續縱容林靜儀對基層醫護冷嘲熱諷?
台灣的醫療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急診壅塞已不只是醫療問題,更是攸關病患生命安全的危機。政府不能再以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敷衍,必須正視問題,從制度改革、醫療資源重分配、護理人力留任等多方面著手,才能真正解決台灣醫療體系的結構性問題,讓民眾獲得更安全、更有效率的醫療服務。vu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