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國中斷軍事援助 烏克蘭還能撐下去?

國際政治

俄烏戰爭邁入第三年,聯合國於2月24日通過美國起草的安理會決議案,呼籲迅速結束衝突,卻未譴責俄羅斯。此案以10票贊成、5票棄權通過,美國、俄羅斯與中國投下贊成票,英國、法國等五個歐洲理事國棄權,形成「美中俄聯手、歐洲對立」的罕見局面。

同日,聯大通過烏克蘭提案譴責俄羅斯,美國卻首度投反對票,與俄羅斯、北韓等18國同陣營。此舉不僅暴露美國政策的急劇轉向,也讓歐洲盟友與華盛頓分道揚鑣。然而,專家指出,即便美國軍援可能終止,烏克蘭短期內仍有能力作戰,但長期前景堪憂,這場戰爭的結局仍充滿變數。

聯合國表決數據:分裂的國際格局

2月24日正值俄烏戰爭三周年,聯合國大會率先表決烏克蘭提出的決議案,內容譴責俄羅斯侵略,要求其立即撤軍並歸還占領區。193個會員國中,93國贊成、18國反對、65國棄權,通過此案。這是自2022年戰爭爆發以來,聯大第七次譴責俄羅斯,但支持票數從過往的140多票降至93票,顯示國際對烏克蘭立場已經有所動搖。

反對票包括美國、俄羅斯、北韓、白俄羅斯、匈牙利、以色列等18國,棄權票則涵蓋中國、巴西、阿根廷及多數非洲國家,反映全球意見的分裂。

當晚,安理會表決美國提案的決議案,內容僅哀悼雙方死者並呼籲停戰,未提及俄羅斯責任。15個理事國中,10國贊成,包括美國、俄羅斯、中國、巴基斯坦、南韓等;法國、英國、丹麥、斯洛維尼亞、希臘5國棄權。作為常任理事國的英法未動用否決權,凸顯此案妥協性質。

這是安理會首次通過俄烏戰爭相關決議,過去三年因俄羅斯動用否決權而屢屢受阻。本月安理會由中國擔任輪值主席,其贊成票進一步強化了「美中俄聯手」的象徵意義。

美國另在聯大提出中立版本決議案,經歐洲修正加入「俄羅斯侵略」等內容後,以93票贊成、8票反對、73票棄權通過。美國對此修訂版投棄權票,顯示其立場搖擺。這些數據揭示,美國正試圖以中立姿態推動停戰,但與歐洲堅持譴責俄羅斯的立場產生衝突。

美國政策轉向:從援烏到與俄結盟的數據背景

美國此次立場轉變與川普政府的政策息息相關。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自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全面入侵以來,美國累計向烏克蘭提供約700億美元軍援,佔西方盟友總額(約1300億美元)的53.8%,遠超歐盟的400億美元與英國的100億美元(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數據)。

然而,川普上台後,援烏政策急轉直下。他宣稱與烏克蘭談判天然資源合作,以抵銷軍援成本,並於近日表示:「美國納稅人將取回部分支出,這與拜登時代截然不同。」

此轉向引發爭議,猶他州共和黨聯邦參議員匡希恆批評:「與俄羅斯、北韓同邊違背美國民主價值。」數據顯示,美國此前六次支持聯大譴責俄羅斯決議,如2022年3月以141票通過的首案,當時反對票僅5票(俄羅斯、北韓等)。如今,美國與18國反對烏提案,與歐洲盟友分歧加劇。川普近期對澤倫斯基的攻擊(如稱其「獨裁者」)與俄方論調一致,更讓外界質疑美國意欲緩和對俄關係。

戰場數據:美援終止下烏克蘭恐怕打不下去

美國軍援若終止,對烏克蘭戰力影響如何?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的數據顯示,過去三年,美國提供烏軍約300萬枚炮彈、先進防空系統(如愛國者)與遠程飛彈(如ATACMS),佔其裝備總量的20%。歐洲貢獻25%,而烏克蘭自產裝備已升至55%。2024年,烏克蘭武器產值達300億美元,年產150萬架無人機、250萬枚炮彈,並計畫2025年生產3000枚飛彈與3萬架遠程無人機,較2023年增長五倍。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前美國國防部官員沃蘭德估計,拜登政府卸任前簽署的武器合同(交付至2026年)與庫存運送,足以支撐烏軍按當前強度作戰至2025年6月。烏克蘭分析師比列斯科夫補充,若節約使用,存量或可延至2026年初,但高端武器耗盡後,遠程打擊與後方防禦將受限。例如,美國提供的遠程火箭炮每日消耗約500枚彈藥,存量約20萬枚,若無補充,最多支撐400天。

華爾街日報報導引述烏克蘭官員坦言,失去美援是最糟情境。捷克特使科佩奇尼指出:「美國尖端技術無可替代,歐洲短期內無法生產同等防空系統。」數據佐證,歐洲2024年炮彈產量達140萬枚,計畫2025年增至200萬枚,遠不及美國三年300萬枚的規模。

歐洲補位努力:數據與挑戰並存

歐洲正試圖彌補美援缺口。2024年,歐盟、英國與挪威合計提供250億美元軍援,首次超過美國的230億美元。歐盟計畫2025年增至300億美元,並提升火炮與中程防空系統供應。然而,瑞典學者容松警告,歐洲產能有限,尤其在防空攔截器領域,無法滿足烏軍每月約1萬枚的需求(基於當前消耗推算)。相比之下,美國過去三年提供約3萬枚攔截器,佔烏防空彈藥的70%。

歐洲領導人近期密集協商,法國與德國承諾增加炮彈與飛彈援助,但內部分歧與資源分配問題削弱執行力。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提供的數據顯示,歐盟27國中僅10國具備軍工生產能力,總產量難以短期內追平美國規模。烏克蘭盼歐洲填補55億美元的年均缺口,但實現難度頗高。

戰爭前景:數據揭示的兩難抉擇

美國立場轉向與軍援潛在終止,讓戰爭走向更不明朗。美國副總統范斯表示,美國可能以制裁或軍事槓桿促成俄烏和談。川普獲授權動用38億美元五角大樓庫存援烏,但需國會同意補充庫存,執行變數大。俄羅斯2024年軍費達1200億美元(GDP的6%),動員50萬兵力,顯示其拖延戰事的決心。若烏克蘭失去美援,俄軍可能於2025下半年發動新攻勢,東部戰線(如頓巴斯)失守風險升高,停戰或持久戰,取決於歐洲補位速度與俄羅斯耐力。

聯合國表決數據揭示國際團結的裂痕,因為93票支持烏克蘭遠低於過往,美國與中俄聯手則史無前例。失去美援的烏克蘭,短期靠自產與歐洲支撐尚可應戰,但高端武器的空缺恐在2025下半年顯現,戰局或因此傾斜。歐洲若無法快速整合資源,俄羅斯可能趁勢而起。這場戰爭的結局,繫於各方數據背後的博弈與決心,全球目光將持續關注這片戰火紛飛之地。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