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灣政治局勢再掀波瀾,一場上千人挺傅崐萁的集會中,一位年近八旬的退休教師以一己之力,仗義執言,批判政治黑暗勢力,引發社會熱議。
這位退休教師叫葉春蓮,她曾榮獲師鐸獎,過去以教育為志,如今卻成為對抗不正義的象徵人物。彰化縣議員楊子賢認為,葉老師的身影讓人聯想到歷史上的「坦克人」,展現台灣社會對民主的堅持與抗爭精神。
楊子賢反思,這樣的場景不禁令人思考,為何年邁長者需要拚命站出來?為何台灣的政治環境走向一場場地方選區的「大罷免肉搏戰」?這不僅是一場個別政治人物的對決,更暴露出台灣代議政治的運作危機。楊子賢認為,若無法從制度層面建立防火牆,人民將被迫一次次拋下工作、放下家庭,上街頭捍衛民主。
基層政治已成「花蓮模式」, 地方諸侯勢力擴張
楊子賢擔任基層民代多年,他表示心中最深的感觸莫過於:台灣民主制度在地方層級的發展,若要找一個極致案例,那便是「花蓮模式」。花蓮的政治發展領先其他縣市一步,讓人擔憂未來是否將有更多地方勢力如法炮製,在各地區複製「XX王」的模式。
楊子賢認為,這些地方政治家族勢力龐大,雖然背離台灣整體的主流民意,卻能透過「政治侍從體系」,在基層擁有穩固的支持基盤。他們的影響力不僅限於地方,甚至擴及中央,當中央政府無法有效制衡,這些勢力便有機會蠶食鯨吞台灣民主體制,形成地方割據、政經資源分配不均的亂象。
楊子賢表示,一名曾經因炒股案遭國民黨開除、避之唯恐不及的政治人物,如今竟華麗回歸,搖身一變成為國會關鍵勢力,甚至擔任黨內決策核心的角色,影響國會運作,讓政局陷入僵局。地方政治的發展,已從早年國民黨雙派系競爭的局面,逐漸演變為各別政治家族獨大的狀況。這些地方勢力不僅操控地方選舉,更逐漸向中央滲透,使民主政治運作變得更加艱難。
中央應主動出擊,避免地方派系壟斷權力
面對當前地方政治生態的惡化,楊子賢認為,中央政府不能再被動回應,而應該採取主動策略,從制度層面著手,透過「四路組合拳」補強地方政治的民主機制,避免地方派系壟斷權力,甚至影響國家發展方向。這四路組合拳分別如下:
1. 修正財政收支劃分法(下稱財劃法)
現行財劃法造成地方財政資源分配不均,使地方政府對中央政府的依賴程度過高,卻又缺乏有效監督機制。國民黨長期以來只想掌控金權,卻不願承擔事權,導致地方政府經費多卻未必用在民生建設上。因此,財劃法的修改,必須與地方制度法同步調整,確保地方政府獲得的資源與應負的責任相匹配,才能真正提升治理效率。
2. 修改地方制度法
目前台灣地方自治體制存在嚴重不公平現象,部分地方政府擁有龐大財政資源,卻缺乏相應的監督機制,導致資源錯置,甚至淪為地方派系壟斷的工具。因此,中央政府應透過地方制度法改革,平衡地方政府的財政自主權與行政事權,避免形成「一國兩制」的地方治理亂象。
3. 推動行政區劃法改革
台灣現行行政區劃並未與時俱進,部分地區人口大量流失,卻仍維持相同的政治權力,造成資源分配不均。因此,應依照人口規模、區域發展與行政效能,重新調整行政區劃,讓地方政府的規模與治理能力相匹配,避免小規模地方政府濫用資源、影響全國發展。
4. 調整選舉罷免法避免票票不等值
目前立法委員選舉制度存在嚴重的票票不等值問題,部分立委僅需透過少數樁腳勢力就能當選,進而在國會影響國家重大決策。因此,應進一步檢討選區劃分與選舉罷免法,確保選舉結果能夠真實反映民意,而非由特定地方派系操控。
台灣民主的關鍵時刻,中央應積極出手
楊子賢指出,當地方政治出現越來越多不受監督的黑暗勢力,當台灣民主的基層制度受到侵蝕,我們是否還能確保國家的未來?
楊子賢認為,地方政治的亂象已不再是個別事件,而是整體制度的漏洞暴露。台灣不能再放任這樣的情況繼續惡化,中央政府更不能被動挨打,而應主動出擊,透過制度改革奠定民主根基,防止地方政治成為中央治理的破口。
楊子賢是民進黨裡頭的年輕一代,對政治富有理想,他表示,身為民進黨的一員,不僅要當人民的後盾,更要站在守護台灣民主的第一線。期待中央政府能夠從地方政治著手,透過全面性的大戰略,確保台灣民主的穩固發展,讓人民不再一次次走上街頭,而是透過健全的制度保障,守護台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