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於2025年2月28日訪問美國白宮,原以為是一場尋求支持的例行會議,卻在最後一刻急轉直下,與美國總統川普及副總統范斯爆發激烈爭執。
事件發生後,英國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立即邀請澤倫斯基訪問倫敦,並於3月2日召開歐洲多國領袖參與的安全峰會,顯示對烏克蘭的力挺。法國、德國、加拿大、西班牙、義大利等國領導人紛紛與會,共同商討烏克蘭和平新計畫。
歐洲將組建「自願聯盟」保衛烏克蘭
施凱爾在會後強調:「今天,我們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上,各國必須團結一致,採取行動幫助烏克蘭實現永久和平。」根據BBC報導,此次峰會達成四大共識:一、戰爭期間持續軍援烏克蘭並加大對俄羅斯經濟壓力;二、烏克蘭必須參與和平談判;三、歐洲領導人致力於阻止俄羅斯未來對烏克蘭的入侵;四、組建「自願聯盟」保衛烏克蘭,確保該國長期和平。
在具體援助方面,英國與烏克蘭簽署協議,承諾提供價值16億英鎊(約新台幣663億元)的援助,並允許烏克蘭以出口融資方式向英國購買軍事裝備。這一舉措被視為英國對烏克蘭的實質性支持。然而,峰會上提及的「強化烏克蘭國防」是否包括派遣維和部隊,仍是外界關注焦點。法國總統馬克宏甚至拋出「俄烏停戰一個月」的說法。
馬克宏拋「俄烏停戰一個月」的說法
目前僅英國和法國表態願意「向烏克蘭派遣地面部隊」以遏制俄羅斯入侵,但具體計畫尚未明朗。其他歐洲國家對於是否提供更實質的軍事支援,態度仍顯曖昧。
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歐洲國家在對烏克蘭的支持上屢被批評「講多做少」。此次白宮事件後,澤倫斯基陷入外交低谷,英國趁勢召集歐洲盟友為其撐腰,既是對烏克蘭的安慰,也試圖重塑歐洲在俄烏衝突中的領導角色。
然而,這場安全峰會能否轉化為實際行動,仍待觀察。若歐洲僅停留在金援和口頭承諾,而無法兌現更強硬的軍事支持,外界對「歐洲是否只會嘴砲」的質疑恐怕難以消散。
歐洲嘴巴抗俄,但繼續進口俄羅斯天然氣及肥料
歐洲在俄烏戰爭中的立場確實體現了政治正確與經濟現實之間的矛盾。這種「口頭抗俄、行動依賴」的行為不僅暴露了歐洲的內部困境,也影響了其對外政策的有效性與可信度。
從2022年俄烏衝突升級以來,歐洲以及歐盟領導人多次公開譴責俄羅斯,實施多輪制裁,並承諾支持烏克蘭。歐洲議會與各國政府強調「捍衛民主」「抵禦侵略」的價值觀,這在政治上符合西方陣營的意識形態需求。
因為歐洲若不強硬表態,可能被美國與國際社會視為軟弱,尤其是在北約框架下,歐洲需要展現團結與決心。然而,這種表態更多是象徵性的,實際行動卻受限於經濟現實。
政治正確的表面立場與經濟現實的妥協
尤其歐洲至今仍戒不掉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儘管歐盟致力於減少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例如2022年俄天然氣占歐盟進口比例從40%降至約10%),但截至2025年3月,歐洲仍持續進口俄羅斯天然氣,尤其是通過土耳其與其他第三方管道轉運的「灰色進口」。德國、匈牙利等國因基礎設施限制和價格考量,無法完全切斷俄氣供應。
另外在肥料需求上,由於俄羅斯是全球主要的肥料出口國(氮肥、鉀肥等),歐洲農業高度依賴這些進口。制裁雖限制了部分交易,但歐盟為穩定糧食生產,默許某些國家(如波蘭、荷蘭)以「人道例外」名義繼續進口。2024年數據顯示,俄羅斯仍占歐盟肥料進口的20%以上。
還有與口袋有密切關聯的成本問題,由於替代來源(如美國液化天然氣或挪威能源)價格高昂,且供應鏈轉型需要時間。歐洲民眾已因能源危機和高通脹抗議不斷,政府不敢冒險完全切斷與俄羅斯的經濟聯繫。
內部分歧與實際操作
其實歐洲內部對俄政策並不統一。東歐國家(如波蘭、立陶宛)因地緣威脅強烈反俄,而西歐大國(如德國、法國)更傾向於維持經濟穩定,距離更遠的南歐義大利、西班牙則旁觀的成分居多。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甚至公開反對制裁,稱其「損人不利己」。
也因為歐洲各國對俄羅斯政策不一,所以這中間存在暗中交易,制裁漏洞廣泛存在。例如,歐盟禁止直接進口俄羅斯石油,但印度等國大量購入俄油後轉賣歐洲,形成「洗油」現象。這種「假裝脫鉤」的做法顯示經濟現實壓倒了政治意圖。
俄羅斯也多次嘲笑歐洲「虛偽」
歐洲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行為削弱了其道德立場。俄羅斯宣傳機器已多次嘲諷歐洲的「虛偽」,而烏克蘭則批評歐洲缺乏真正支持。長期看,這可能動搖歐盟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
另外,歐洲的持續進口石油、天然氣也為俄羅斯提供了戰爭資金。2024年俄能源與肥料出口收入仍達數百億美元,部分直接用於軍事開支,間接延長了戰爭。
可以說,在短期內的2025年,歐洲仍難以完全擺脫對俄資源的依賴。能源多元化(如北非天然氣、可再生能源)與農業替代方案(如加拿大鉀肥)需數年才能成熟。在此之前,政治正確的口號與經濟現實的妥協將繼續並存。
長期來看,若俄烏戰爭真的長期化,歐洲可能被迫加速脫鉤,但這將伴隨經濟衰退與社會動盪風險。反之,若停戰協定達成,歐洲可能以「和平需要」為由,正當化與俄羅斯的有限合作。
歐洲在政治正確與經濟現實間的矛盾,根源於其能源與產業結構的脆弱性,以及內部缺乏統一意志。嘴巴上抵抗俄羅斯、實際上進口其資源的行為,既是生存策略,也是戰略短板。這種雙重標準短期內難以改變,除非外部壓力(如美國強硬要求)或內部危機(如能源全面短缺)迫使歐洲做出抉擇。否則,歐洲將繼續在理想與現實的拉扯中掙扎,成為俄烏戰爭中既痛苦又尷尬的旁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