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青(紋身)與紋眉,從過去被視為次文化的一部分,到如今成為一種個性展現與美學選擇,這股潮流正在台灣迅速崛起。根據財政部統計處最新數據,2023年(民國113年)台灣刺青與紋眉服務業的銷售額達到4.4億元,業者數量成長至543家,雙雙較五年前幾乎翻倍成長,展現出市場對此服務的高度需求。
其中,若以縣市觀察,桃園市的增長幅度最為驚人,家數與營收均增長超過2.4倍,成為全台刺青產業的「成長之星」;至於整體店數最多的「刺青(眉)大城」則是臺中市,全台有近五分之一家數聚集在此;至於台北市雖然家數位居第三,較第二名的桃園少了16家,但營業額倒是高過桃園2,932億元。
坐擁人口紅利!桃園刺青店數暴增,中壢、桃園區成熱點
除了刺青隨著社會接受程度提升、藝術性及個性化的需求增加而受益,霧眉、紋唇等美容需求也推動紋眉服務產業持續發展。根據財政部統計,紋身、紋眉業家數,去年總計達到543 家,銷售額4.4 億元,家數與銷售額呈逐年成長態勢,5 年間增幅分別為94.6%及 94.3%,雙雙翻近一倍。
觀察各縣市的發展趨勢,台中市仍穩坐全台刺青產業的龍頭,家數與銷售額皆佔全國約20%;然而,真正的「黑馬」卻是桃園市,5年內店家數從21家飆升至73家,銷售額則從1,315萬元增長至4,859萬元,增幅達到269.6%,全台無人能及。
分析桃園崛起的關鍵,根據內政部最新公布的人口統計,2024年桃園市人口增加最多,總計增加2萬1,203人,不僅人口增幅全國居冠,也是六都裡面唯一出生數超過死亡數的縣市,而相關業者主要集中在中壢與桃園區,這兩地原本就有較多年輕人口,正處鬧區,對個性化的外表表達接受度較高,加上生活成本相較台北低,吸引更多刺青店家進駐。
刺青文化走向主流,國際數據揭示趨勢
刺青不再只是「叛逆」的象徵,而是逐漸被社會接受的個性展現。從國際比較來看,美國的刺青人口比例最高,達到32%,英國則為26%,南韓也有25.1%。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刺青人口僅1.1%,顯示當地社會對刺青仍存有較深的文化禁忌,財政部指出,主要與過去黑道文化的連結有關,且文化較保守。
此外,職業運動員也是刺青風潮的重要推手,因文化認同與傳承、個人信仰、激勵自我、或彰顯個人風 格等各種原因,選擇刺青。在NBA,有高達55%的球員身上有刺青,足球員則有32.7%,但相較之下,網球運動員,刺青比例僅有9%。顯示刺青文化與不同社會階層、職業領域的連結,也反映出它在某些圈子裡已成為標誌性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