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全宣示組改成環資部 水土山林還喬不攏

政府政策

­組織改造路漫漫,從扁政府至今,組織改造尚未到位,而馬政府時期提出的「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於2010年三讀通過,明訂行政院轄下37個部會將整併為29個,不過速度緩慢,暫行條例本來應該在2014年到期,一度延到2018年1月底。蔡政府上任以來,已先處理了陸委會組改,而上週也確定將裁撤蒙藏會,接下來還有5個部會必須進行組改,包括交通部改制的交通及建設部、經濟部改制的經濟及能源部、環保署升格為環境資源部、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以及內政部。

適逢環保署成立30週年,行政院長林全也在署慶上公開宣示,環保署將升格為環資部,也肯定現任署長李應元的理想與抱負,擔任裁判的角色,為各部會做好環境把關,從結構根本改變環保制度及環保體制,雖然並非一天可做到,但有心就一定能成功。環保署升格環境資源部被認為最為複雜,初步的構想是整合水土林業務,整併的部會非常多,將有可能取代內政部,成為「天下第一部」。

水土山林喬不攏

組織改造成為蔡政府下半年重要的施政方向,雖然看起來和大部分民眾無關,不過其實影響整個中央政府機關的業務與資源分配。最近一次的組改決議,可溯及到2016年2月,當時國民台聯三黨仍決議水土林統合於環資部。外傳現今內政部不願把國家公園的業務撥出、而農委會堅持農林漁牧的管轄範圍,林務局也不移出,引發環保團體關注。

地球公民基金會、惜根台灣協會共同舉辦環保署組改論壇,現場有環保署、農委會的代表出席,而內政部沒有派代表出席。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認為,如果有部會想要改變規劃,都應該提出理由,但他坦言,直到現在都還沒看到相關說帖,所以還是會依照行政院的指示來做,也就是水土山林都整合到環資部,包括水資源涵養、水土保持到下游管理,統籌在環資部才能有效管理。

林業是農委會還是環資部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認為,爭議的林業部分可以分成「保育」和「生產」,如果都不動就做保育,這樣也是不適當的,「保育中牽扯的土壤、樹種、氣候、地理位置、面對所有植物疾病下的專業生產,如果你沒有這支持,保育可不可以做好?」除了保育與生產之差,還有包括土地使用,例如目前山坡地中宜農宜牧農地面積約36萬公頃,是真正屬「農」的部分,那麼未來這些土地到底要歸農業部還是環資部。

陳吉仲指出,這也就是傳聞林務局想要「團進團出」的說法,因為林業若直接一刀二分成「保育」和「生產」而歸屬不同部會,那麼到時若保育沒做好,環資部會怪農業部生產沒做好,農業部也可推保育不歸我,這種權責不分,互踢皮球,就會跟最近的毒雞蛋爭議一樣,按照權責,上市以後是衛福部權責,但還是有很多人把責任歸咎到農委會。

部會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陳吉仲所屬的農委會未來也會升格為農業部,他認為應該要確認各部會的核心價值,台灣的農業產值雖然小,但是對於台灣的文化、保育、糧食安全等意義,遠超過於產值,「可是生態系是無法切割的,不可能把稻田和林業生態系完全切割,就有許多稻米是種植於梯田上,這又牽涉到棲地保育。」

那麼環保署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呢?林全曾提到,30年前政府成立環保署,是為了扭正過去在開發過程中忽略環保所造成的影響,教導開發行為,與環保共存共榮。詹順貴則認為,各部會在做決策或拍板重大建設時,就應該有環境保護意識,而非全交給環保署或環評機制,而未來環資部應提醒、督促各部會在決策之初,即應納入環境因素的考量。

陳吉仲認為,只要能同時將「保育」和「生產」的概念納入,不要權責不分,那麼全部納入環資部也是可以接受。立委林淑芬與民團也都認為,最重要是事權要統一,因此水土林都要在一起。組改方案中,環資部到底會長成什麼樣子,民間、各部會都還有不同看法,最後送到行政院,又取決於林全如何協調。

環保署成立30年,有許多政績,包括資源回收、限塑行動,在法規上也更確認環評的流程與意義,組織改造經常是影響二、三十年,下一個三十年,環資部要怎麼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