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投資千億美元仍不夠?外媒:川普仍想對台灣晶片課稅且範圍恐擴大

產業動態

美國《連線雜誌》(WIRED)報導,雖然台積電達成1000億美元的交易,承諾將在美國再蓋4座先進晶圓廠、2座封測廠、1座研發中心,但是川普總統仍考慮對台灣晶片徵收關稅。專家告訴《連線雜誌》,對台灣徵收關稅會很困難,而且此舉不見得能夠提升美國的半導體製造業。

美國總統川普3月4日在白宮與台積電執行長魏哲家、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等人開記者會,川普強調在美國生產晶片是「經濟安全問題」。

川普在談到魏哲家和台積電時對記者說:「通過這裡做這件事,他就不用繳納關稅。」但是知情人士透露,這份協議沒有結束川普政府內部討論對台積電和其他台灣晶片製造商徵收100%關稅的可能性。

《晶片戰爭》作者預期台積電、晶片設計公司獲利可能減少

這位知情人士說,該計劃的一個版本將對台灣製造的晶片徵收進口關稅,還將對內建台製晶片的電子裝置如蘋果iPhone徵收進口關稅。

白宮和商務部沒有立即回應置評請求,台積電拒絕置評。今年1月份,川普告訴眾議院共和黨人:「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對外國生產的電腦晶片徵收關稅,以便這些必需品的生產轉移回美國。」

川普團隊考慮廣泛開徵晶片關稅,這在過去從未實施過,因為半導體供應鏈有獨特運作方式,川普貿易政策瞄準晶片的作法,引發投資人高度質疑。開徵晶片關稅,也可能增加許多國家科技公司的成本,並促使美國許多電子裝置成品的售價更昂貴。

塔夫茨大學歷史學教授、《晶片戰爭》一書的作者克里斯.米勒預期:「台積電賺的錢可能會少一點,設計晶片公司賺的錢可能會少一點,而實際銷售組裝晶片產品的代工廠商也會發現他們產品的利潤率受到壓縮。」

專家表示,實際執行關稅,對美國政府來說也將是極為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任務。半導體產業是如此分散和全球化,以至於廠商可以採取許多可行的變通方法,來避開這些關稅。

美國可能直接對蘋果課徵晶片稅?

「我預計電子業界將對晶片關稅表達極大的反對態度,不僅是晶片產業,更重要的是使用晶片的公司都會反對晶片關稅。」米勒認為。

因為晶片產業有獨特的供應鏈,無論美國關稅有多高,有兩個主要因素可能導致美國對台灣晶片徵收關稅不會產生很大影響,也可能無法像川普希望的那樣成功增加美國的製造業。

首先,台積電的晶片通常不是一顆顆單獨輸出到美國,因此很難直接對台積電晶片課徵關稅。例如,台積電為蘋果生產iPhone晶片,這些智慧手機通常在中國或印度的工廠組裝。當手機最終運達美國海關時,中國和印度製造的手機等電子裝置被美國課徵關稅。

其次,只有當美國生產成本比其他地方更低時,關稅才能迫使外國公司開始在美國生產晶片,但是美國勞工成本非常昂貴,時薪超過22美元,為印度工人的9倍、台灣工人的3倍多,而且缺乏成熟的半導體供應鏈,這意味說,製造業工廠轉移到美國需要數年、數十年的時間,但是這些美國製造基地不能保證賺錢。面對美國關稅威脅,台積電等台灣企業將生產轉移到第三國,來規避支付關稅,可能是更明智的做法。

川普若開徵晶片稅,將造成重大破壞

不過,川普政府可以選擇將晶片關稅擴大到所有國家,實際上讓美國製造成為唯一可行的選項,中國也可以選擇對所有含有台灣晶片的最終成品徵收進口關稅。

假設川普全面開徵晶片稅,將對半導體產業造成重大破壞。一支智慧手機裡面可能有幾十顆晶片,負責各種不同的功能;一輛電動汽車裡面可能有數千個。搞清楚其中哪些零件來自台灣、這些零件應繳多少關稅、以及找到替代產品的難度有多大,將給終端產品的代工廠商帶來極為沉重的負擔。

半導體廠商對這種情況可能沒有做好準備,尤其是考慮到他們的產品過去與現在都不受關稅影響。「全球業界從未應對過這樣的晶片關稅,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實際操作上幾乎是不可能的。」筆名「許美華」的台灣半導體業內人士發表公開評論說。

晶片關稅政策將迫使蘋果等公司向每一家供應商詢問其使用多種晶片的成本,以確定需要申報的適當關稅金額。 「蘋果申報之後海關怎麼檢查產品?如果我隨便填一個數值,海關怎麼會知道真假呢?」許美華解釋說。

先前,拜登政府曾討論對中國晶片製造商徵收零件關稅,以減弱中國的半導體產業並保護美國國家安全,但是米勒說,反對這個想法的主要論點是,從查稅人員的角度來看,實施起來會非常困難。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