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實業爆內線交易 前董座林孝信500萬元交保 股價開盤下挫

上市公司

國內預拌水泥龍頭企業「國產建材實業」(股票代號:2504)爆發內線交易醜聞,震驚市場。前董事長林孝信及其家族成員涉嫌利用公司重大利多消息,在股票交易禁止期間提前買進股票,涉及違反《證券交易法》的內線交易罪嫌。

台北地檢署於3月6日指揮調查局北部機動工作站展開大規模搜索行動,兵分14路針對相關涉案人士進行約談,並傳喚林孝信、國賓影城董事長張中周等7名被告到案。經過檢察官朱家蓉連夜偵訊,林孝信被諭令以500萬元交保,中保科技副總劉芸芳以100萬元交保,其餘涉案人士則被請回。

此事件不僅重創國產實業形象,也讓該公司股價於今(7)日開盤下挫3.96%,成交價跌至43.6元,集團旗下另一核心企業中保科技(中興保全)股價亦下跌1.19%,成交價為124.5元。

案情起因:子公司資產處分涉內線交易

根據調查,國產建材實業於2024年1月31日發布重大訊息,宣布代其全資子公司「欣睿信資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處分位於台南市東區東光段83地號的土地及地上建物。該筆交易涉及土地約1260.22坪(約4166平方公尺)、建物約4859.23坪(約16063.58平方公尺),總交易金額高達16億3990萬元。扣除土地增值稅及其他交易費用後,此次處分預估可為公司帶來10.39億元的利益。

國產實業表示,此舉旨在活化資產並充實營運資金。然而,檢調接獲線報指出,在該重大利多消息公告前,林孝信與張中周等人已提前獲悉內幕資訊,並在禁止交易期間違法買進國產實業股票,試圖從中獲利。

檢方調查顯示,林孝信涉嫌利用其擔任董事長期間掌握的內幕消息,在重訊發布前買進股票,擬制性獲利約200餘萬元。而國賓影城董事長張中周則透過其兄長張世宗(國產實業法人董事)獲知利多消息,同樣違法進場買股,擬制性獲利約20餘萬元。兩人合計不法獲利約220萬元,行為明顯違反《證券交易法》第157條之1的內線交易規定。

台北地檢署於3月6日展開大動作,指揮調查局北部機動站針對林孝信、張中周及其相關人等展開搜索,共傳喚7名涉案人士到案,其中包括林孝信次子、中保科技董事長林建涵,以及德美不動產估價師王冠棠等人。經過連夜偵訊,檢方於3月7日凌晨做出裁定:林孝信以500萬元交保,中保科技副總劉芸芳以100萬元交保,國賓影城財務長柯玫華以30萬元交保。其餘涉案人士,包括林建涵、張中周及張世宗等人,則在訊問後被請回,未予限制人身自由。

國產實業與林氏家族過往爭議

國產建材實業創立於1954年,歷經70年發展,已成為台灣預拌混凝土產業的龍頭企業,旗下擁有28座預拌混凝土廠,業務涵蓋水泥、營造建材、建設事業,並延伸至保全、通訊、傳播及科技等多領域。其中,中興保全(中保科技)為集團另一重要支柱,近年積極布局智能城市領域,結合AI技術發展「雲端無人機」等應用。然而,這並非國產實業首次捲入內線交易風波。

早在2022年,國產實業便因2019年處分孫公司福建水泥資產的交易案爆發內線交易爭議。當時,林孝信與次子林建涵涉嫌利用利多消息,在公司內部人禁止交易期間買進股票,試圖從中獲利。調查局於該案中兵分24路搜索,北檢最終於2023年起訴林孝信、林建涵及國產董事林泰宏等3人,並依違反《證券交易法》分別命林孝信300萬元、林建涵50萬元交保。因3人繳回犯罪所得,檢方請求法院減輕其刑罰。此次台南土地處分案,再度讓林氏家族的經營手法受到外界質疑。

市場反應與企業前景

受內線交易案衝擊,國產實業股價於3月7日開盤即下跌3.96%,成交價跌至43.6元,顯示投資人信心受到嚴重打擊。集團旗下中保科技股價亦未能倖免,下跌1.19%至124.5元。分析師指出,國產實業此次醜聞不僅影響短期股價表現,更可能對其長期信譽造成損害。作為台灣預拌混凝土龍頭,國產實業過去憑藉穩健經營贏得市場信任,如今卻因高層涉案蒙上陰影。

此外,國產實業近年積極推動資產活化策略,台南土地處分案即為其中一環。該交易由子公司欣睿信資產開發負責,董事會授權以不低於15億元出售相關資產,並由不動產鑑價師評估市值後敲定交易。然而,林孝信與張中周等人卻涉嫌利用此過程中的內幕資訊提前布局,讓這筆原本旨在提升公司價值的交易蒙上不法色彩。

國產建材實業內線交易案的曝光,再次凸顯企業治理與內部監管的重要性。林孝信父子多次捲入類似爭議,不僅讓投資人對公司管理層失去信心,也讓這家擁有70年歷史的龍頭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案件進入司法程序,後續發展仍待觀察,但對國產實業而言,如何重建市場信任、強化內控機制,將是其未來發展的關鍵課題。與此同時,股價波動與市場反應也將持續受到關注,投資人應密切留意後續動態。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