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6號召開財政收支劃分徵詢會議,邀請主計總處、地方政府與10位專家學者(9位親自出席、1書面意見)共同研商財劃法修法事宜。此次會議共達成3項共識,其中,財政部也基於過去2次會商結果拋出部版的初步水平分配10大指標。
財政部國庫署署長陳柏誠表示,財政部將參考會議共識及與會者所提意見通盤檢討精進分配機制,希望能夠建立可長可久的財政收支劃分制度。
此次會議中,新竹縣市、南投和苗栗等4地方政府未派員與會,而台南市與高雄市十分重視,甚至派出副市長參與,其餘縣市則由財政局處代表出席;而會後,北市、新竹市、宜蘭縣3縣市則強調支持立院三讀版本,呼籲中央具體落實新法執行。
部版水平分配10大指標出爐!為財劃法覆議做準備
財政部於會中提出部版的統籌稅款分配公式指標及權重,包括財政努力指標和基本建設指標兩大部分共有10大指標。財政部指出,此為延續去(113)年2次會商結論,在兼顧稅源豐沛、工商發達地方政府及稅源不豐、以農業活動為主地方政府的考量下,綜合提出之初步規劃。
財政努力指標主要考量地方政府的稅收與財務管理表現,包括:
1.企業營業額(占比20%)
2.財產稅努力:稽徵努力*人口(15%)、財產稅成長率(50%)
3.非稅收入努力:評估收入成長率(10%)與合計數占自籌財源比例(5%)
基本建設指標則根據地方發展需求分配,包括:
1.土地面積(30%)、人口數(30%)
2.工業人口(20%)、農林漁牧人口(10%)、農林漁牧產值(10%)
此外,還會依據地方特性進行調整,例如:
-偏遠離島的土地與人口加倍計算
-高齡與兒童人口加權1.2倍
-農牧用地權重提高至1.5倍
-依地方平均所得進行財政需求調整
財政部指出,除臺北市政府明確表達支持立法院三讀通過的分配方式,新北市政府希望能提供設算分配後的結果才能適當表達意見外,多數地方政府支持財政部規劃,其餘地方政府也無其他意見。據了解,除北市外,新竹市、宜蘭縣也強調支持立院三讀的水平分配版本。
不過如今財劃法已經三讀,此時拋出院版是否有意義?
陳柏誠說明,財劃法三讀版本已獲立法院通過,行政院目前正針對窒礙難行部分進行覆議,而行政部門能做的,就是盡力完善相關資料,確保分配機制更加合理,倘若覆議有好結果,此次會議討論的財源分配指標及權重即能派上用場。
主計總處:中央面臨37%預算刪減壓力,需先自救自保
此次會議由財政部長莊翠雲以及主計長陳淑姿主持,陳柏誠於會後說明,除了提出初步的水平分配指標外,三小時的會議也有其餘2點具共識部分。
第一,政府資源應該合理分配,稅課收入劃分,應併事權劃分及支出調整考量。會中學者專家和地方政府普遍主張,「財權」要隨「事權」調整,確實檢討地方自治事項及事權劃分,並應考量「權責相符」及財政紀律問題。
第二,擴大統籌稅款規模,提升地方財政自主權。多數與會者支持增加統籌稅款的總額,以強化地方政府的財政獨立性;此外,應優先填補地方政府財政缺口(基準財政收支差額),並建立財源保障機制,適度加入鼓勵地方財政努力的獎勵機制,並考量基礎建設需求,確保地方財政平衡發展,減少區域間的資源差距。
陳柏誠表示,有關事權的討論,各地方政府皆有意識到中央釋出3,753億元,其後的事權調整免不了,同時各地方政府也對此感到不確定性,希望中央能盡快提出具體規劃,與地方進一步討論。
主計總處公務預算處長許永議表示,這次財劃法要求中央政府額外撥出3,753億元給地方,但中央的財政狀況已相當吃緊。他指出,今(114)年中央總預算3.1兆元中,已有1.8兆元是法定支出(如人事費、社福支出),可動用的預算僅剩1.3兆元。在國際局勢影響下,國防支出無法縮減,導致其他預算面臨約37%的刪減壓力,使得中央各項業務難以維持。他強調,中央財政須優先自救,未來將檢討地方補助,包括計畫型補助、一般性補助,以及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分工,確保財政資源能合理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