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預拌水泥龍頭「國產實業」今日因涉入內線交易案震驚市場,前董事長林孝信及其家族成員涉嫌利用重大利多消息,在股票交易禁止期間提前買股,觸犯《證券交易法》。此案導致國產實業股價在7日開盤全數下跌,國產實業集團70年歷史中的幾次重大危機,前有復興航空倒閉、大華建設經營權旁落,如今家族大家長林孝信再度因內線交易陷入風暴,凸顯家族經營的跌宕起落。
第一代林燈曾與辜家、高雄陳家並列台泥民營化後的三大民股股東
國產實業由第一代企業家林燈於1954年創立。出身宜蘭員山鄉的林燈,與辜振甫家族、高雄陳田錨家族共同成為台泥民營化後的三大民股股東。他抓住了台灣經濟起飛與重大建設的機遇,從一間水泥加工廠起步,逐步擴展至預拌混凝土、石綿生產,成為國內龍頭。林燈的商業眼光不僅限於建材,更將事業版圖延伸至營建、證券、航空、傳播等領域,打造出龐大的國產實業王國。
然而,這座王國的輝煌隨著林燈1992年去世開始動搖,家族第二代接班後,挑戰接連而來。
林燈育有二房,大房長子林嘉政、次子林孝信,二房四子林文亮分別承接家族事業。林燈過世時,將國產實業交給長子林嘉政,期望大房延續家族榮光。然而,守成之路遠比創業艱難,林氏家族的經營故事成為台灣企業史上一個典型的興衰縮影。
第一次危機:林嘉政的失守與復興航空的負擔
林嘉政接掌國產實業後,個性海派,聽信友人建議大肆轉投資,甚至為朋友作保,導致集團背負80多億元債務。同時,林燈留下的復興航空財務狀況每況愈下,成為家族事業的沉重負擔。1998年台灣金融危機爆發,國產實業資金周轉困難,林家甚至被迫賠售陽明山千坪豪宅以填補窟窿。2000年,林嘉政不堪重負,以個人破產方式退出集團,將這個爛攤子留給弟弟林孝信。
林孝信早年畢業於台北工專,赴日本東京理科大學深造,返台後屢次創業失敗。1977年,由林燈、蔡萬霖、陳重光等人共同出資合作,引進日本技術創辦中興保全科技,開啟台灣保全業先河。當哥哥林嘉政離開後,林孝信不忍父親心血付諸東流,以中保科技的資金挹注國產實業,扛下百億元債務,帶領集團瘦身轉型,專注本業並逐步清償債務,讓國產實業從谷底爬起。這場家族內部的權力交接與危機化解,成為林孝信生涯的重要轉折。
第二次危機:復興航空崩塌與林明昇的挫敗
林孝信接手後,努力讓家族事業重回正軌。2010年,他將長子林明昇推上復興航空董事長之位,自己逐漸退居幕後。林明昇積極推動復興航空上市,並成立廉價航空威航搶占市場。然而,2014至2015年間,復興航空在半年內連續發生兩次空難,財務狀況急轉直下。外傳林孝信拒絕林明昇的求援,復興航空最終於2016年停飛解散,成為林氏家族事業的重大挫敗。這場危機不僅讓大房長孫林明昇的經營能力備受質疑,也讓林孝信晚年的佈局蒙上陰影。
第三次危機:大華建設失守與二房的動盪
家族事業的挑戰不僅限於大房,二房也未能倖免。林燈二房四子林文亮領導的大華建設(2530),於2020年遭遇經營權之爭。大股東萬安生命創辦人吳珅篁聯合寶佳集團少主林家宏發動攻勢,成功奪下經營權,林文亮黯然出局。這場家族內外權力爭奪戰,讓林氏家族的二房事業同樣陷入低谷,也凸顯家族企業在現代市場競爭中的脆弱性。
內線交易風波:林孝信晚年的危機
正當林孝信將國產實業交棒給長子林明昇與現任董事長徐蘭英、次子林建涵掌舵中保科技時,內線交易案如晴天霹靂。檢調發現,2024年1月31日,國產實業公告子公司欣睿信資產開發處分台南土地及建物,交易金額16億3990萬元,預估獲利10.39億元。林孝信與張中周等人涉嫌在重訊發布前提前買股,擬制性獲利約220萬元。此案讓81歲的林孝信晚年再陷風暴,也讓家族第三代的接班之路蒙上陰影。
這次的台南土地案是第二案,先前林孝信已經因為福建水泥案涉入過一次內線交易案,「他有兩案在身,一前一後,看來很難處理。」一位金融界高層說。
林孝信曾感慨:「現在的市場,已經沒有企業第二代,大家都是第一代。環境變化太快,必須像創業者一樣找出新經營模式。」這句話道盡了他對家族經營的深刻體悟。然而,從林嘉政的失守、林明昇的失敗,到林文亮的出局,再到如今的內線交易案,林氏家族似乎始終未能擺脫危機的輪迴。
家族事業的現狀與未來
退休後,林孝信自掏7000萬元,拍攝改編自父親林燈事蹟的時代劇《商魂》,講述1950年代台泥經營權之爭,試圖傳承家族價值並推廣台灣文化。此舉雖獲好評,但內線交易案的陰影,讓這份努力顯得複雜而沉重。
國產實業70年的興衰,見證了林氏家族從輝煌到低谷的起落。林燈打下的江山,在第二代手中屢遭考驗,復興航空的倒閉、大華建設的失守與內線交易的風波,無不凸顯家族經營的艱辛。林孝信以一己之力挽救家業,卻難以避免晚年危機。如今,第三代接棒,面對市場與司法的雙重挑戰,他們能否找到新的經營模式,讓國產實業重現往日榮光,仍是未知數。家族企業的傳承,從來不是躺著幹的坦途,而是守成比創業更難的漫長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