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連年稅收超徵,是否還稅於民成為朝野爭議焦點。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陳國樑指出,稅收超徵並不等於政府財政寬裕,若要主張「還稅於民」,需先確認政府財政是否真正有餘裕。
財政委員會今(10)日召開「超徵稅收回稅於民」公聽會,邀請眾多學者專家與會共談。陳國樑表示,稅收超徵的概念類似民眾收入超過預期,但即便短期內收入增加,也不代表可隨意揮霍,因為仍可能面臨支出壓力。同樣地,政府雖然超徵稅收,但若債務持續攀升,財政狀況仍可能捉襟見肘。
政府債務仍在增加,財政並無餘裕
針對超徵稅收的運用,陳國樑指出,主要有三個方向:小部分用於還債、大部分用於減少舉債,另一部分則歸入下一年度的歲計賸餘。他補充,財政部確實有增加還本金額,決算數高於原先預算數,但觀察中央政府一年以上未償債務餘額與長短期債務數據,仍可發現債務總量持續增加。
陳國樑進一步指出,從105年至114年,總預算與特別預算的舉債規模合計約2.6兆元,與超徵稅收規模相當。其中,中央總預算部分的債務舉借自107年起未再新增,顯示政府大部分超徵稅收已用來減少舉債。
還稅於民有其謬誤,陳國樑強調,近11年來,中央稅收連年超徵下,中央政府未償債務餘額也持續上升;同時,超徵稅收又全數用在減少舉債或還債,但債務餘額還是不斷增加,就表示雖然稅收有超徵 但仍然不足以供政府支出所需,仍須舉債。意即政府財政其實並無餘裕。
還稅於民=舉新債?陳國樑:恐成跨世代財政負擔
針對「還稅於民」的主張,陳國樑持保留態度。他強調,若政府財政未實際盈餘,執意發放現金或消費券,等同於「每發一元,就需舉新債一元」,這將造成債務轉嫁,形成跨世代財政負擔。他直言:「普發現金本質上是擴張性財政政策,並非單純將稅收歸還給民眾,而是透過編列更多預算、增加更多支出。」
此外,陳國樑提醒,稅收超徵的本質是估計誤差,與短徵是一體兩面。政府預測稅收時可能因經濟變數影響而保守或樂觀,導致超徵或短徵。他反問:「若超徵要退稅,那政府短徵時,民眾是否要補繳?」這與功能財政的基本邏輯相悖,應審慎思考。
蔡政府後期開「潘朵拉盒子」,特別預算常態化恐損財政紀律
國民黨主張普發現金一萬元,提出「稅收超徵全民共享發放現金特別條例草案」,擬修法增訂稅收實徵數達當年度預算數120%或大於預算3千億元,應辦理普發現金。
陳國樑點出,近年來政府頻繁利用特別條例,早已有特殊條例常態化的現象,而這也是財政紀律的破口。他坦言,特別預算的常態化趨勢在蔡政府後期更加明顯,尤其2023年超徵後發放6000元現金,猶如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最後難以收拾。
針對如何解決特別預算的常態化問題,外界有聲音主張刪除《預算法》第83條中的「不定期或數年一次之重大政事」條款,以避免政府藉此編列特別預算。但陳國樑指出,部分人士一方面主張刪除「空白授權」,另一方面卻支持透過特別預算來還稅於民,立場顯然矛盾。
黃耀輝:中央政府別以為天天過年
對於政府長年超徵的問題,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林祖嘉則認為,政府應對收支進行更精確的估計。他表示,經濟環境變動在所難免,導致稅收預估出現誤差可以理解,但過去四年政府超徵稅收達1.8兆元,每年超徵比例超過10%,這顯示政府可能有意低估預算數,以規避監督或減少輿論壓力。他強調,「不是做不到,而是願不願意努力推估」。
林祖嘉也提到,特別預算的使用方式缺乏透明度,讓外界難以清楚掌握資金流向。以去年超徵5,000億元為例,若政府未能有效釋出資金用途,直接還稅於民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更多新聞:稅收超徵普發現金1萬?專家:政府稅收成長率比經濟成長率高 凸顯稅制有問題)
台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學系教授黃耀輝表示,先前政府利用疫後特別預算超編,除了普發6千元以外,還夾帶撥補台電、勞健保等項目,但此舉破壞社會保險、公營事業財務自給自足的原則。
「況且很多問題都是政府自己不改革」黃耀輝說,台電虧損是能源政策的錯誤、勞保也是因為不改革導致預計2031年將破產,他批評,若按照中央政府以為天天過年的想法,撥補給百年都撥補不完;基於政府以往都不會將超徵稅額好好運用的前車之鑑,「還稅於民是不得已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