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新智能今年正式量產出貨,13日首度對外公開,這家將是台灣第一家規模最大的鋰鐵電芯生產工廠,生產2.1GWh電芯及模組,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過去台灣9成電池芯仰賴進口的情況將會改變,目標今年就損益兩平,並強調,為滿足市場需求,台塑新智能已啟動二期擴建,容量為2.9GWh。
在政府電池芯供應本土化政策方向之下,兩年前台塑集團在彰濱工業區投資百億,打造台塑新智能的磷酸鯉鐵電池芯、模組廠,13日正式宣布完工量產,為全台規模最大的鋰鐵電芯生產基地。
台灣第一座,GW等級電池芯工廠
這座新智能廠採用大量的自動化、機器人設備,精簡人工,無塵室比照台積電等級,電芯產線嚴格控管「粉塵、毛刺、水分」三大關鍵,設立「潔淨、 溫度、濕度、安全、效率」全方位五大管制,核心區域無塵等級比照半導體標準,全廠維持全天候恆溫、濕度控制於0.5至2%以下,並 設置防爆水箱與51道充放電流保護機制。同時,藉由AGV無人搬運車及機械手臂等自動化物流系統,大幅提升生產與營運效率。
王瑞瑜強調,一座成功的工廠將推動下一座工廠的建立,未來五到九年,台塑新智能預計投入超過400億元,分階段建設二期電芯廠、殼體廠、金屬加工處理廠、模組廠及 正極材料廠,擴大電池國產化規模,打造更完整、深厚、穩固的 新能源產業鏈,延續台塑企業在石化產業鏈的扎實競爭力。
各國政府都補貼電池業,希望台灣政府出手
作為第一座本土大型電池芯廠,王瑞瑜說,之前我們台灣所有電芯都是靠國外進口,若國與國之間有摩擦,台灣就沒有電芯可以用,尤其台灣要發展電動車、再生能源、儲能、發展AI,也一定要有電力支持。
而且,各國都有對電池業者補貼,因此王瑞瑜希望,政府能夠對台灣業者推出政策支持。
「磷酸鋰鐵電池還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的優勢,台灣有自己的磷酸鋰鐵電池技術後,在亞洲具有競爭優勢。」王瑞瑜說,到越南、印度參訪,她說服對方,「你們蓋個廠要3年,到時候已經要走下一世代的固態電池技術了,不如跟我們買。」
國內發展資料中心和電巴,終於有國產化電池芯了
在產品優勢上,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啓指出,新智能的電池芯C-rate至少是2最高為9,因此可以負荷高電壓地充放電,足以提供BBU、UPS等不斷電廠商,。目前已確認出貨規模涵蓋100MW/350MWh大型儲能案場、電動大巴量產電池包與電動物流車測試電池包等,更憑藉台灣國產優勢搶占全球AI商機,成功研發美國資料中心專用UPS電池系統,強勢進軍AI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另一個投入電池芯製造的是鴻海集團,在高雄的電池芯廠仍在打造當中,本來要在去年6月量產,但因故延遲,去年市場盛傳是今年第一季量產,如今未有最新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