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CK Hutchison Holdings,以下簡稱「長和」)近日宣布計劃以228億美元的價格,將包括巴拿馬運河港口在內的國際港口業務出售給美國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集團(BlackRock)。
此舉引發中國政府及官方媒體的強烈反彈,指責長和「唯利是圖,漠視國家利益」,甚至指控其行為「背叛和出賣全體中國人」。這一事件不僅掀起輿論風波,也讓長和股價遭遇重挫,並使美中地緣政治博弈的陰影再度籠罩這筆交易。
交易背景與各方反應
根據長和與貝萊德於3月4日達成的協議,貝萊德將收購長和在巴拿馬運河的兩個港口經營權,交易涵蓋長和在全球23個國家超過40個港口的業務。這筆交易被視為長和逐步退出國際港口業務的重大舉措,所得款項將用於償還債務並提升公司價值。然而,這一商業決定迅速引發政治爭議。
中國官方媒體《大公報》連日來發表多篇評論文章,批評長和此舉是對國家利益的背叛。該報在3月16日的頭版報導中指出,長和將重要港口轉讓給美國資本,是「與美國政客共舞」的行為,將在歷史上留下罵名。更引人注目的是,這些文章隨後被中共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中聯辦)、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港澳辦)網站轉載,顯示北京當局對此事的關注與不滿。
港澳辦與中聯辦於3月15日轉載的文章《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中,直接質疑長和的動機:「為何輕易將重要港口轉讓給不懷好意的美國勢力?有沒有考量國家民族利益?」文章強調,偉大的企業家應以愛國為本,而非冷血逐利,並警告此舉可能「助紂為虐,貽害中國和世界」。另一篇於3月13日轉載的文章《莫天真 勿糊塗》則進一步指出,若美國通過這筆交易掌控巴拿馬運河,將對中國的航運、外貿及「一帶一路」倡議構成威脅,同時影響香港的國際航運與貿易中心地位。
交易的政治漩渦
這筆交易的敏感性不僅在於巴拿馬運河的戰略地位,還與美中之間日益緊張的地緣政治競爭密切相關。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交易宣布後宣稱:「我們將收回巴拿馬運河,我們已經開始這樣做了!」他將貝萊德收購長和80%股權視為美國重新掌控這一關鍵水道的象徵。然而,巴拿馬總統何塞·勞爾·穆里諾(Jose Raul Mulino)迅速回應,強調巴拿馬運河的主權屬於巴拿馬,試圖平息外界對主權爭議的猜測。
美國方面對交易的態度同樣複雜。貝萊德首席執行官拉裡·芬克(Larry Fink)在3月上旬的一次會議上試圖淡化政治影響,稱巴拿馬港口僅佔交易的一小部分。然而,據美國NBC報導,白宮已指示軍方制定計劃,加強在巴拿馬運河周邊的軍事部署。這一舉動讓外界質疑,美國是否試圖通過這筆交易強化對運河的控制。
中國方面則將交易視為美國霸權的又一例證。《大公報》評論稱,這是美國利用國家力量,通過「脅迫、施壓、利誘」等手段侵吞他國權益的行為,並將其包裝成「商業行為」的強權政治。文章敦促長和「三思而後行」,並反思自身的立場。
市場與企業反應
長和集團對外回應稱,此次交易純屬商業考量,與近期政治局勢無關。然而,這一說法未能平息市場的擔憂。3月13日,長和股價在香港市場一度下跌6.7%,收盤跌幅達6.4%,創下近五年來最大單日跌幅。相比之下,恆生指數同日上漲2.1%。投資者擔心,北京的壓力可能導致交易告吹,儘管雙方已就原則性條款達成一致,最終文件預計於4月2日簽署,並需通過多國監管審批。
參與交易的人士透露,北京不太可能直接干預,因為長和長期獨立於香港運營,且交易不涉及中國本土港口。然而,中國官方至今未就此事發表正式聲明。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本月早些時候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對商業交易不予置評。長和與貝萊德則分別未回應置評請求或表示不予置評。
李嘉誠與中國的歷史糾葛
這並非李嘉誠首次因商業決定引發中國官方的不滿。早在2015年,當中國大陸房地產市場泡沫破滅前,李嘉誠開始大規模出售大陸地產項目,當時官方媒體曾發表文章《別讓李嘉誠跑了》,批評其撤資行為。如今,出售巴拿馬港口的決定再次將這位96歲的亞洲首富推上風口浪尖。
外界普遍認為,港澳辦與中聯辦轉載《大公報》文章,反映北京對長和決策的不滿,且可能在事前並不知情。這一事件也讓外界開始重新審視李嘉誠及其企業在中美博弈中的角色。
地緣政治與企業困境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副教授李明江在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表示,中美博弈加劇讓企業面臨更大挑戰。他指出,企業擔心成為地緣政治較量的犧牲品,未來在國際市場經營時,必須加強對地緣政治風險的預判能力。李明江認為,官方應給予民企更多自主權,以保護其商業利益,「若企業因服從地緣政治要求而蒙受損失,誰來補償?」
分析師則認為,長和出售港口業務的決定從商業角度看具有合理性。出售所得將有助於償還債務,提升企業價值。然而,這筆交易的政治後果卻可能超出預期,將長和推向中美對抗的前線。
未來的變數
巴拿馬運河作為全球貿易的命脈,其控制權一直是國際關注焦點。此次交易是否能順利完成,仍取決於多方博弈的結果。對於長和而言,這不僅是一場商業抉擇,更是一次在國家利益與企業利益之間的艱難平衡。對於李嘉誠,這位叱吒商場數十年的傳奇人物,其晚年決策如何被歷史書寫,或許將取決於這場風波的最終結局。
隨著4月2日最終文件簽署日期的臨近,全球目光將聚焦於這筆交易的進展,以及中美在巴拿馬運河這一戰略要地的新一輪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