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對開頭的完美預期 敢於從「爛」開始

書摘

接受了剛剛好的觀念後,就可以開始做了。

這時新的問題又來了:遲遲不敢開始做怎麼辦?

就像有一位剛轉型做售前顧問的學員告訴我,即使是很重要的事,他也會遲遲拖著不開始。

他說,主管在週一交代了一個很重要的項目,讓他在本週六前務必寫一個售前方案發給客戶。

雖然他知道時間緊、任務重,而且這件事也很重要,但已經週四了,他還是一個字都沒寫。

我問他:「你為什麼不寫呢?」

他回答:「這件事實在太難做了,很怕寫不好,影響了項目簽署,因此一想起來就焦慮,沒心情做任何工作,這些天的上班時間主要就是在看新聞、緩解焦慮情緒。」

很多人可能和這位學員一樣,做事總希望有個完美的開頭。

越重要的事,越想博個滿堂彩。

好的開頭對做好某事確實有幫助,但比起好的開頭,人的畏難心理對事情成敗的影響反而更大。對一件事的開頭預期得過於完美,反而會讓人產生嚴重的畏難心理,遲遲不敢開始。

那麼如何才能把畏難心理降至最低,立即開始呢?

這就是破除完美主義的第二個方法:爛開始。

一、什麼是爛開始

爛開始背後的原理,是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法格教授(Dr. BJ Fogg)提出的一個理解人類行為的模型——法格行為模型(Foggs Behavior Model, FBM),如圖4-1所示。

這個模型指出個體要實施某個行為時,必須具備三個要素:

‧足夠的動機(Motivation)

‧實施這個行為的能力(Ability)

‧實施這個行為的觸發器(Trigger)

如果對於一件事有足夠的動機去做,又有實施這個行為的能力,同時還有各種觸發器推動你,那麼你就會很樂意去做這件事。

你之所以一拖再拖,遲遲不敢開始做某些重要的事,主要原因就是你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做好這件事。

比如,主管交代了一項任務,請你寫一份專案彙報,並語重心長地向你強調:「這個彙報很重要,好好寫,三天後給我。」

一想到這個彙報要花三天並且要查很多資料,還要求高品質,你心裡可能就會有一點擔心,然後看著時間一點點流逝,手機玩了好幾個小時,就是拿不出動筆的勇氣。

但如果你覺得自己有足夠能力處理手頭任務,你很快就會動手去做了。

如果主管交代任務時換個說法:「關於這個專案的情況,你將自己知道的先寫出來給我,格式不限,內容不限,隨便寫就好!」

你一聽,就會馬上拍拍胸脯說:「沒問題,我這就來整理。」

一旦你將最爛的一稿寫出來(其實只要動手寫,得到的結果往往都會比你以為的「爛」好上很多),主管可能會再對你說:「不錯,在這稿的基礎上修改潤色一下,做成PPT。」

這麼一來一往,同樣是三天時間,你不知不覺就完成了一個品質過關的項目彙報,還省去了痛苦的心理建設過程。

因此,當產生畏難心理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告訴自己「管他呢,先做了再說」,抱著爛開始的心態,你很容易就開始了。

二、爛開始起的頭,如何更好地走下去

透過爛開始,步子邁出去了,但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呢?

萬一開始後,再遇到困難該怎麼辦?

你還需要爛開始的絕佳搭檔──短平快來做配合。

所謂短平快,就是將任務分解成一個個週期更短、阻力更小、見效更快的小任務。

1. 短:任務週期短

分解出來的小任務,其完成的週期要小於你保持耐心的時間。

如果你保持耐心的時間是兩天,那分解出來的小任務,最長完成週期就不能超過兩天;如果你保持耐心的時間是兩小時,那分解出來的小任務,最長完成週期就不能超過兩小時。

假如你用得慣番茄鐘,那就更好了,標準的番茄鐘的一個週期只有25分鐘,再怎麼沒耐心的人,很大機率也能接受這個週期。

2. 平:完成阻力小

分解出來的小任務,除了要符合任務週期短這一要求,還要符合完成阻力小的要求,也就是最多要你跳一跳就能完成,甚至不用跳就能完成。

如果某個小任務讓你產生了阻力過大的感覺,你就可以再進一步分解這個小任務,直至覺得阻力足夠小為止。

將任務分解為難度更低的多個小任務後,你就更願意開始做了,因為你的能力完全勝任開頭任務的要求,甚至還能超額完成。

比如,寫專案總結報告時,我不要你寫完了全稿才給我,只要先用思維導圖梳理好大致思路就可以,相較於寫一個完整的項目總結報告,這個開頭的小任務,你是不是更有動力去做?

3. 快:見效快

分解出來的小任務,除了要滿足短和平的要求,還要見效快。

最好是一完成,就有即時的表揚或獎勵這樣的正向回饋。

如果在完成前幾個小任務後,你不斷得到正向回饋,是不是就更有自信和動力繼續往下做?哪怕後面的幾個任務遇到了挫折和挑戰,你也不會隨便放棄,而是更願意去挑戰。

這就是著名心理學家亞伯特‧班度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作用,自我效能感高會讓你很有自信,覺得有能力完成某項任務。

所以,只要反覆體驗過幾次成功,就會覺得自己擅長這類事情,以後即使遇到了問題,也不會認為是自己能力不足,而是會充滿自信地尋求解決方案。

許多遊戲就是利用了短平快的原理讓你沉迷的。

短:每一關所耗費的時長都在你的耐心範圍內,特別是前幾關任務,很快就能完成;

平:每一關的難度都在你的能力範圍內,你跳一跳就夠得到;

你每取得一個微不足道的進步,系統要嘛給你放音樂、放煙火,要嘛滿屏都是誇獎你的話,比如「你真棒」,要嘛就是雙管齊下,一邊放煙火,一邊誇獎你。

你也可以參照遊戲利用的短平快原理,讓自己沉浸在任務裡。

三、爛開始的開頭,如何得到高品質的結果

有了爛開始和短平快,你既願意第一時間就動手做,又願意持續做下去,開頭和過程做減法的問題都解決了,那麼如何保證雖然開頭爛,但結果不爛呢?

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多優化。

以寫一個彙報PPT為例,你可以分為四稿來優化。

先按自己已知的內容,寫第一稿粗略的PPT;

補充資料,修改出第二稿;

調整邏輯,輸出第三稿;

美化PPT,輸出第四稿。

開始的第一稿雖然爛,但隨著短平快地輸出第二稿、第三稿,到第四稿完成,你會發現最後輸出的就是一個高品質的PPT。

因此,只要抓好下面兩個優化的關鍵,再爛的開始,最終都會優化出一個高品質的結果。

1. 明確每一輪的優化目標

優化與重複最大的區別是,優化後會產生比優化前更好的內容。

因此,在開始下一輪優化前,需要先明確本輪優化主要有哪些不足。

還以做項目總結彙報為例。

你按爛開始的方式,將自己知道的專案情況一口氣先寫出來了,那在做第二稿優化前,就要先明確第一稿有哪些不足,比如,是資料不全?還是邏輯不通?

若是資料不全,那下一輪的主要優化目標就是補充資料;若是邏輯不通,那下一輪的主要優化目標就是調整專案總結彙報稿的邏輯。

2. 每一輪的調整要聚焦

用多優化的方法分解任務時,最後一輪優化前的所有輸出其實都不完美,有很多需要修改的地方。特別是前兩輪優化的輸出幾乎可以稱得上千瘡百孔,不忍直視。

所以,在每輪優化時,只要聚焦於本輪優化的主要目標,其他部分哪怕再差都暫時擱置,留待後幾輪再優化,千萬別想著一下子就能得到完美的結果。

比如,第二稿優化的目標是調整邏輯,那優化時就只盯著這個重點,哪怕優化時看到錯別字了,都可以坐視不理。

這樣才能更短平快地完成一輪又一輪的優化,否則無論是完成週期還是完成難度,都可能超出你的預期,讓你喪失完成這輪優化的耐心和自我效能感。

抱著完美開始的心態,很容易產生畏難心理,遲遲不敢開始。

但如果抱著爛開始的心態,你會發現再難的任務,它的第一步開始都很簡單。再佐以短平快和多優化,再爛的開始都能輕鬆做下去,最終優化出高品質的結果。

沒有開始,完美就永遠是鏡中月,水中花;但只要開始了,哪怕再爛,最後都可能得到完美的結果。所以,敢於讓一切從「爛」開始吧!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