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以上零件由台灣研發製造 福衛五號的隱形靠山有這些……

新科技

乘載國人滿滿的驕傲與期待,雖然是「人類太空科技的一小步,但卻是台灣的一大步」,首枚「充滿台灣味」由台灣自主研發的衛星福衛五號(福五),台北時間25日凌晨2點51分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成功發射上太空,當天清晨早4點11分和9點32分分別和挪威及台灣中壢地面接收站完成通聯,11點10分在繞行地球第5圈時,也再度順利和地面站成功通聯。

談到這次的成果,整夜沒睡的科技部長陳良基還是相當興奮,記者會現場還大開香檳慶祝。相對以往,台灣衛星多對外採購,這次福衛五號,包括衛星電腦、硬、軟體飛行軟體等等都自主研發,「價值是不一樣的」,陳良基堅定的說。

衛星自主開發,衛福七號明年第二季上太空

隨著福五順利進入720公里高空的任務軌道運作,衛星樣態「健康良好」,陳良基表示,接下來福五將進行各項次系統檢查以及初始軌道調整,之後進入衛星遙測影像調教階段,2周後取像,預估一個月後完成全部測試,並開始執行為期5年遙測觀測與電離層量測實驗,最晚1個月左右就能把第一次遙測的衛星影像呈現給國人。

緊接者福衛7號氣象衛星目前也已在國家太空中心進行檢測,陳良基也透露,預計明年第二季送上太空,將是未來「太空中精準的溫度計」。

福衛五號耗資約57億元,陳良基也說,有20多億元是研發團隊,真正花在衛星上約35億元,未來產生的效益要「藏富於民」。

直接參與廠商僅3家上市公司

盤點這次福五的研發,太空中心與中科院團隊功不可沒,整體系統工程都由台灣自主開發,就經費上來說,7成以上零組件都是台灣研發製造,其中,民間廠商直接參與的則有6家,分別為漢翔、微像、鑫豪、勝利微波、錫宬、凌群等。

國家太空中心副主任余憲政說,福衛五號是一顆充滿台灣味的衛星,除衛星本體一部份次要元件從國外商用市場採購外,主要關鍵元件都是國內自製,其他包括遙測酬載、CMOS影像感測器、科學酬載、地面系統影像處理系統都是國內研發、開發。

根據國家太空中心公佈資料,福五的衛星、光學酬載等結構體主要由漢翔設計研製,事實上,漢翔在福衛二號、三號就已經與國家太空中心合作,明年要發射的福衛七號,也是由漢翔開發。

而由上市公司晶彩科轉投資持股19%的鑫豪首度與國家太空中心合作,主要承製福五的固態紀錄器,也就是衛星上的超大硬碟,用來暫存拍攝影像,可供衛星儲存繞行地球6000公里、拍照15分鐘內的照片。而另一家上市公司凌群則是負責影像處理系統資料管理,凌群1996年就已成立衛星操控團隊,更歷經過福衛一號、二號、三號衛星發射,是太空中心長期倚重夥伴。

上太空的產品是「燙金」保證,台灣晶圓代工是「福五」隱形靠山

而福五的衛星傳輸與遙測控制的天線供應商則是勝利微波,事實上,勝利微波的前身是中華衛星,關係企業芳興科技1998年就已經替福衛衛星製造天線。

另外,福五的重要任務就是執行太空天氣觀測與電離層地震前兆研究,當中的影像感測器更是重要核心,福五這次有別於主流的CCD,採用CMOS影響感測技術就來自於微像科技,但其實微像過往已有參與印度探月計畫經驗,當時提供元件,而福五則是第2個參加的太空影像感測器計畫,這次技術已經提升到模組化。至於光學大口徑鏡片等設備則是錫宬國際負責。

只不過,從福五的產業鏈來看,檯面上雖只有3家上市公司,且除了漢翔外,凌群與轉投資鑫豪的晶彩科股價都僅在10多元,但不得不提的是,台灣強項的半導體供應鏈,也是福五自主開發的靠山,如感測晶片的晶圓製造就是聯電8吋廠所做。

雖然對台灣來說,太空產業市場不大,以福五6年才上太空,根本養不起一家公司,且參與廠商都非台灣大型企業集團,不過,上過太空的產品,在穩定度上幾乎就是「燙金」的保證,國家太空中心也強調,未來福衛七號自主衛星將搭載更多台灣自製零組件,包括GPS接收器等等。將呼應陳良基的「藏富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