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近日拋出「對等關稅措施」的震撼彈,宣布對全球160個國家全面課徵10%的基礎關稅,並針對與美國存在貿易逆差的國家實施更高的個別關稅。以台灣為例,2024年台灣對美貿易逆差高達739億美元,因此將面臨32%的對等關稅。這項政策對台灣上市櫃公司形成巨大壓力,衝擊波及廣大股民。與此同時,中國、東南亞等多數國家也將承受更高或相等的關稅,導致台灣製造業基地轉移與貿易轉單效益不再是台商的優先考量。面對這場關稅風暴,企業如何因應成為當前焦點。
台商轉向美國併購尋出路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副理事長駱秉寬指出,近幾個月來,國內大型廠商已開始積極徵詢、規劃並執行赴美設立新公司或製造生產據點的計畫。川普的關稅戰或許正是台商重新思考赴美併購的契機。他建議,中大型台商可借助銀行的融資支援,選擇併購美國當地具備人力資源、技術或生產效率不佳的水平競爭廠商,或是上下游供應鏈企業,作為策略性因應措施。這樣的併購不僅能幫助台商建立美國生產銷售新據點,開拓新商機,還能有效降低高關稅帶來的衝擊。
駱秉寬進一步分析,面對關稅壓力,企業因應之道不外乎兩大方向:一是擴展新商機,增加如歐洲、美洲等銷售據點,分散出口地區,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將關稅影響降至最低;二是直接赴美設廠。
然而,赴美設廠涉及土地取得、廠房興建、法規遵循、人才招聘及供應鏈整合等多重挑戰,時間上緩不濟急。相較之下,併購現有美國企業成為更具可行性的選項。透過併購具備資產、低負債或穩定獲利的美國競爭廠商或供應鏈企業,台商僅需在人才資源上進行重組或調配,便能在較短時間內實現生產與銷售的順利接軌,減輕高關稅的負擔。
成功案例:貿聯的全球化佈局
駱秉寬以連接線束大廠KY貿聯公司為例,說明併購策略的成功之道。貿聯不僅是特斯拉的供應商,也深耕AI供應鏈,透過一系列併購將總部設於美國加州,並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擁有5個生產銷售基地,歐洲14個廠,中國及東南亞國家則有15個廠。
2024年,貿聯稅後淨利達44億元,每股盈餘(EPS)高達25.41元。其成功關鍵在於產品組合優化、成本控制穩定,以及分散生產基地的策略,使其能靈活因應各國關稅與稅務情勢變化,隨時調整生產與出口地區。這種併購與全球化生產模式,正是企業在全球化與反全球化浪潮下生存的戰術。
駱秉寬也提醒,台商赴美併購需謹慎選擇地點,徵詢會計師與律師意見,挑選州稅較低且生產條件優越的地區。例如,鴻海、環球晶圓等大廠選擇在德州設廠,便是基於當地政策與資源優勢的考量。
東南亞遷廠效益不再
過去美中貿易戰期間,台商曾將部分產能從中國轉移至東南亞國家。然而,根據川普最新公布的對等關稅政策,東南亞國家及印度因與美國存在更大貿易逆差,將面臨更高的關稅制裁。遷廠策略已無法跟上川普關稅戰的節奏,貿易轉單效益大幅受限,產能遷移更顯得不切實際。台商過去的應對經驗在這波新政下幾乎失效,迫使企業重新尋找出路。
川普關稅背後的四大目的
駱秉寬分析,川普祭出關稅政策有四大目標。首先,美國2024年貿易逆差高達1.2兆美元,關稅旨在平衡這一巨額差距。其次,美國服務業佔GDP比重達八成,製造業「空洞化」問題日益嚴重,高關稅意在重振製造業生態。第三,川普希望將汽車、鋼鋁、半導體等關鍵產業拉回美國,例如對所有外國進口汽車課徵25%關稅即是具體措施。第四,美國財政赤字龐大,國債高達36.2兆美元,每年利息支出1兆美元已超過國防預算,關稅成為補充財政的重要手段。
儘管川普的關稅策略能否實現預期目標尚存疑,但其決心顯而易見。駱秉寬認為,關稅手段將持續加碼,直到達成特定階段性目標為止。在短期內,美國降低關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台商必須迅速調整策略。
併購美國廠商成最佳解方
在全球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台商首要任務是盤點自身輸美產品比例,評估關稅對企業的整體影響。川普的關稅政策旨在振興美國製造業、奪回經濟主權、保護國內產業並平衡財政赤字。在此情勢下,台商除了開拓其他市場、分散生產銷售據點外,赴美併購無疑是更直接有效的選擇。透過併購,台商不僅能快速融入美國市場,還能在高關稅壓力下找到生存與發展的新路徑。
這場關稅戰無疑是對台商韌性與智慧的考驗。面對川普的「見招拆招」,企業唯有靈活應變,才能在逆境中尋得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