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榮國四代種葫蘆墩米 傳承豐原的「天皇御用米」

農業經濟

52年次的傅榮國,種稻超過40年,而且不只有他,祖父、父親、兄弟、兒子一家四代全都種稻。對他而言,稻米養活養大他們一家老小,種稻是世襲,也是傳承。

他是豐原區稻米產銷班第二班班長,在田間農路、農會裡經常可見他穿梭的身影。飽經陽光曝曬的黝黑皮膚,滿口種稻經,是他資深稻農的不二身分履歷。

傅榮國是豐原區稻米產銷班第二班班長,擁有40多年的務農經歷。(攝影/郭怡君)

13歲犁田、15歲種稻

「大家讀國一的時候,還是錢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年紀,我13歲的時候,就已經學會犁田,15歲開始幫忙種稻,在那個窮困的年代,除了協助分擔家計之外,似乎別無選擇。」傅榮國說,他從小就會插秧、馭牛犁田。

你沒看錯,他真的經歷過「牽牛犁田」的那個年代。只是過不了幾年,農村機械化後,就由「鐵牛」取代老牛,他見證了台灣農村的機械化。世居豐原的他,守著祖父傳下來的七、八甲農田,腳踏實地種植葫蘆墩米。

一輩子與稻米為伍,就某種角度來看,也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從整地、淹水、插秧、施肥、除草,到稻禾結穗隨風搖曳,然後收割、烘乾、碾米……光是一粒稻子,就要經過如此繁複的工序和漫長的守候,而他40幾年來如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心心念念守著那一片稻田。

葫蘆墩米曾是日本天皇御用米

「這麼多年來,唯一沒變的就是稻米的價格,」傅榮國種稻一輩子的感想很直接,即便語氣瀟灑,字裡行間卻透漏著遺憾,因為幾十年來食物價格突飛猛漲,而最底層的生產者農民,並沒有享受到好價格應有的回饋。

豐原,古稱「葫蘆墩」,相傳豐原因大甲溪漂砂形成土墩,外形酷似葫蘆,因此得名。以前豐原是台灣重要米倉,葫蘆墩米也聲名遠播,甚至在1953年以前,一直是日本天皇御用米來源之一。近年因為農地縮減,產量不多,多種植台稉9號、16號米。

台稉9號香Q好吃惹人喜愛,葫蘆墩米產量不多,只有豐原區農會買得到。(攝影/郭怡君)

小時候傅榮國常聽長輩講,「柴乾、水清、米白、查某水」,過去豐原有一千多甲的農地,後來慢慢都市化、工業化,周邊又有中科等三個科學、工業園區帶進大量人口,為了提供足夠的住宅,農地變建地,如今農地僅剩一百多甲,只有過去的十分之一。現在,豐原生產的葫蘆墩米豐原人吃還不夠,加上三好米、山水米、中興米、濁水米四大糧商主導台灣稻米銷售通路,能買到葫蘆墩米的地方並不多。

昔日農地千甲,如今只剩百甲

談起種稻,傅榮國臉上浮現專注又專業的神情。「一年兩期,在立春開始前(國曆2月初)就要準備好秧苗耕田,之後插秧,接著施肥,還要消滅福壽螺,除雜草、灑農藥。一般而言,每一期稻作會灑3到4次農藥。對農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產量。」不過傅榮國堅持即便產量會變少,為了健康也要「安全用藥」,農藥一期只灑2次,割稻前40天絕不碰農藥。

一粒稻子的奇幻旅程。(製圖/郭怡君)

現在,傅榮國的產銷班目前有七十幾人,自成一個現代化農業的派工、分工系統,也會一路南下助耕到屏東,然後再從屏東一路收割回豐原,所以必須有良好的農業、天氣知識,還要有培訓、帶人和調度的能力,這是現代農企必備的專業。

而他原本就讀虎尾科技大學學企管、畢業後在外工作的小兒子,去年因老爸輕度中風,二話不說乖巧地回鄉協助老爸務農,將自己所學協助父親指揮調度,更是從頭、從零開始學做農夫,成為農業新生力軍。

現代農夫也可以邊種田邊吹冷氣

他們每次出動,一定3人一組,一個開插秧機、一個拿鐵架子、一個負責補秧苗,收拾機械處理不到的邊邊角角。機械化耕種讓農民工作輕鬆很多,產量比起牛耕時期約多一倍,過去每甲農地可以收成8000台斤稻穀,現在一甲地可收成16000台斤。

其實,當「現代農夫」有很多外界不知道的新鮮事物。例如:過去務農要風吹日曬雨淋,但機械耕作之後,現代化的割稻機、翻土用的曳引機都有裝冷氣,不怕曝曬在烈日下中暑。

還有,有關「看天吃飯」這件事,是農民跟大自然之間的角力賽。雖然豐原很少有颱風,但割稻其實很需要掌握時機。下雨天無法收割,因稻穀跟稻梗會卡在割稻機裡,機器會故障。若收割太慢,稻穀會太成熟而自動脫落在田裡,接著生根發芽。所以如果收割季節一直下雨,還沒收割的稻穀穀粒就會飽含水分,直接在稻梗上發芽、長秧苗,讓稻農半年來的辛苦全都做白工。

月薪7萬5,寒暑假4個月

傅榮國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有一年氣候不穩定,老實又負責的他,將別人委託代耕的田地先收割完後,最後才收成自己的。結果悲劇發生,他自己耕種的七、八甲稻田全部泡湯,那一期稻作他的收入只有代割稻的兩甲地約3萬元工錢,一整個血本無歸。

不過,外界最好奇的,還是農民一年收入大約有多少錢?足夠養活一家人嗎?

「扣除機械、農藥、肥料等成本,當農民一年只要工作8個月,有4個月的寒暑假,月薪大約7萬5,比很多在外面吃人家頭路的年輕人賺得多。」傅榮國說,當農夫最好的就是農忙之餘時間都是自己的,有時一大早忙完9點多就沒事了,大家圍坐一起泡茶、乘涼、練肖話,日子過得很隨興。

農會確保農民辛苦耕種能得更好報酬

現在當農民比起以前好太多了,農會在育種、肥料、病蟲害防治、農機具補助貸款上給予協助,並提供農改場研究試驗成果,給農民最好的建議,「甚至補助肥料、提供免費農藥,而且在稻穀收成後,農會也保障收購價格,給一個最基本的保障,並幫忙包裝行銷販售。」傅榮國認為,農會的角色就是從旁協助農民,幫助大家辛苦耕種之後,可以得到更好的報酬。

這些「一日小農民」下田學插秧,體驗粒粒米飯得來不易的辛苦。(圖片來源/豐原區農會提供)

而傅榮國也會在農閒時回饋農會,協助農會辦一些農業向下扎根的食農教育活動,帶領小朋友認識餐桌上的農作物,因為小朋友親身參與栽種而不挑食,更知道要惜福、感恩。

身為一個稻農,傅榮國有甘有苦,但這種農村莊稼透早就要開始勞動的生活,在看到稻穗結實飽滿下垂、豐盛收割之後,一切辛苦都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