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枉啊!女性權益和女性健康 一直是我關心的議題

醫療保健

(讀者投書-作者為婦科名醫鄭丞傑。本文不代表《信媒體》立場)

署名「一群女醫師」的作者日前投書一電子媒體,指責我在胡瓜主持的東森電視熱門節目《醫師好辣》有一集談論「女醫師崛起,男醫師慘兮兮?」中歧視女醫師,其根據是剪下其中一小段影片,由於這樣斷章取義,既不合乎事實原意,也影響了閲聽大眾對我的觀點之認知,因此容我藉此版面說明一下。

首先,多數觀眾應該可以理解,大部分的電視節目通常需要一些趣味性,才能吸引觀眾的目光。因此即使是知性節目,主持人和來賓通常也努力穿插一點幽默或笑話, 有時甚至有戲謔或是反諷的話,但是大多數的觀眾不會過度嚴肅看待。

《醫師好辣》是知識性和娛樂性兼具的節目,據胡瓜經常在節目末尾說明,製作目的是希望讓一般民眾對醫院內的種種多一些了解,對自己的健康有益,也希望因為對醫療工作人員的了解,而減少醫療糾紛。 

節目在2015 年末才開播, 2016 年中即獲金鐘獎提名入圍最佳綜合節目,這歸功於製作單位和主持人的用心,以及至今已經有兩三百位醫師、牙醫師、中醫師、藥師、護理師、營養師、復健師.....等的熱情參與。

也不是只有叫好,這個節目也很叫座,據說已經蟬連同一時段收視冠軍很長時間了,許多觀眾的回饋是說他們在歡笑中獲得不少醫學知識。而我的看法是,它打破了傳統健康節目以疾病為每集單元主題的做法,更容易聚集觀眾,因為人們對與自己目前無關的疾病是不太會關心的。

「女醫師在醫院很吃香?」只是主持人詼諧的疑問

2017年8月16日 的那集討論女醫師崛起的節目,由主持人胡瓜引言讓七位女醫師和七位男醫師去相互討論, 同時帶出女醫師的甘苦。根據許多從頭到尾看一遍的網友反應, 不但一點也不覺得我歧視女醫師, 還發現我一而再,再而三地替女醫師說話,以致還被其他男醫師認為「投奔敵營」或是「女方間諜」。

在節目中說「女醫師在醫院很吃香?」的人是主持人,並不是我,但是日前的網路投書卻寫成是我說的。事實上這只是詼諧的疑問,而且是詢問男醫師們,希望男醫師能提出反論,這是問句也並非是胡瓜的個人意見。

至於我舉了一個多年前的個案, 看了前後文的觀眾大都可以了解那只是一個個案, 我始終不曾說女醫師大都如此這類的話,我既沒有說也不認為在那個個案中錯在女醫師,但是那篇投書卻做了這樣的延伸,實在令人遺憾。

事實上錯當然在男主治醫師,不可能是女住院醫師, 因為二者威權不對等關係顯而易見,和其他職場上常見的類似個案一樣。不過, 我這段話可能過於簡略,以致造成部分女醫師誤解,非常抱歉,這表示我的發言不夠精準, 還有改進的空間,日後自當更加謹慎。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把那一集從頭到尾看一遍,應該會發現我對於女醫師因為月經、懷孕、生產、育兒又要兼顧工作的辛苦, 一再強調必須特別體諒與保護, 所以我一再重複地替女醫師說話, 搞得男醫師開玩笑說我怎麼站到對面去了。

要先重視兩性先天的差異才能求後天真平等

年輕的女醫師以及一般年輕女性可能不知道, 一、二十年前我曾經寫過不少帶有溫和女性主義色彩的文章, 因為基本上我本身就主張應該基於兩性先天的差異去求後天的真平等。

舉例來說,二十多年前我在自立晚報上面的專欄中, 就曾經多次撰文主張公共場所的男女廁所數一比一是不對的,希望建築師和室內設計師能夠改變觀念,因為多數男性尿尿一次只花卅秒以內,女性卻因為必須穿脫衣褲而花上兩分鐘左右,有時候還要更換衛生棉, 還需要更多時間。

而且男性的尿尿和上大號空間是分開的,女性卻是同一空間,而當時所有的公共場所男女廁面積都一樣大,這對女性是何等的不公平?!

男女一比一的廁所其實是假平等,如此造成許多婦女外出不敢喝水,而婦女尿道又只有四公分長,比男性的十七公分短得多,如此尿尿不方便使得女性更易罹患膀胱炎。 

當時我建議至少應該男女廁一比三的數量或空間,百貨公司那種女性佔了可能七八成以上的地方,甚至應該一比五也不為過。除了寫文章之外,我在不少演講和廣播電視節目中也呼籲過多次。 很高興近十多年來看到台灣在這方面的一些進步,不過我認為還可以再更好。

台灣的兩性平權教育應該可以更好

至於兩性平權教育, 我在廿一世紀初擔任兩屆台灣性教育學會理事長時,更舉辦多次相關的研討會和記者會, 也在學會刋物中多所報導。過去我在北部的醫學大學服務時,也曾榮獲兩性平權教育獎。

當然,追求兩性的真平等是一個無止境的工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也樂意和婦女朋友們繼續一起努力打拼。

總之,身為一個長期重視女性權益和女性健康的婦產科醫師及醫學教授,過去我在北部大學服務時,也曾榮獲優良兩性平權教師獎,同時也是現任台灣婦女健康學會理事長, 我很抱歉在一個熱門電視節目中的談話,因為一小段的舉例說明不夠精準,被部分人把個案當成通案,而引發部分女醫師的抗議。

希望這篇短文能夠讓這些女醫師不但了解事實真相,也更加了解過去20多年中我的努力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