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逝世的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去年曾說,全球正處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只是戰場分散地全球各地(A third World War in pieces)─烏克蘭、加薩走廊、蘇丹、葉門,還有克什米爾(Kashmir,有人翻成喀什米爾)。
印度、巴基斯坦峰火再起,在世界大戰中插上一腳。不到一周,戲劇性地停火,不到四小時,又有火光出現在克什米爾,雙方互控違反停火協定。
其實,印巴有關克什米爾的衝突,絕對名列世界上歷史悠久、最難解決的三大衝突之一。另外前兩名,我覺得是巴勒斯坦與庫德族建國,不過,世界很多國際情勢專家恐怕認為是台灣。
說到印度與巴基斯坦的衝突,對全球政治的影響,至少有三個恐怕:
這是數十年來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最大規模的軍事對抗,一下子停火後,又傳出火光,恐怕還有下一次。
兩國都有核武,最怕區域衝突擦槍走火,演變成核武浩劫。
雖說兩國給足了川普面子,號稱調停成功,但川普的面子恐怕比不上本質上涉及宗教、族群的克什米爾衝突。
本篇想要簡單解釋一下,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的歷史恩仇,幫助大家了解,為何又打起來了?為何可能再打?其次,想指出在國際政治詭譎多變的情勢中,印巴烽火再起,與變化中的大國地緣政治,相互交織的三個弔詭之處。
衝突的根本:英國人的錯?
首先要幫大家科普「克什米爾」,這處位於南亞大陸西北部喜馬拉雅山脈的地區,除了以喀什米爾羊毛聞名之外,地理位置上處於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國的交界,目前領土主權亦分屬三國管轄:印控克什米爾(Indian-administered Kashmir)、巴控克什米爾,以及中國管轄的阿克賽欽(Aksai Chin)和喀喇昆崙走廊。
印巴兩國在克什米爾的衝突,從1947年印巴分治,各自建國之初就已開始。
1947年印度總督蒙巴頓(Mountbatten,英國人)對印巴分治達成協議,史稱「蒙巴頓方案」,分成以印度教為主的「世俗」印度,以及伊斯蘭教國家巴基斯坦,各自獨立。但自從分治計劃的原則確立之後,造成1200萬居住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與居住在印度的伊斯蘭教徒被迫遷徙,成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難民潮,而且暴力動亂不斷,包括宗教複雜的旁遮普省,蒙巴頓難辭其咎。
另一個嚴重的問題,便是克什米爾地區的主權爭議。
對印度總理尼赫魯而言,克什米爾作為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如果歸屬印度,將可落實其世俗主義(secularism)的建國原則;但對巴基斯坦建國領袖、後來被尊稱為國父的真納來說,擁有喀什米爾主權才是兩個民族理論(two nations,穆斯林與印度教徒分別建立自己的國度)的最終實踐,因此絕對不可能讓步。
不只兩國首領的意識型態南轅北轍,當時的克什米爾四分之三是穆斯林,但克什米爾「大君」(Maharaja,君主之意)哈里·辛格(Hari Singh)是印度教領袖,宣布加入印度,引發兩國之間的戰爭,此為第一次印巴戰爭。
兩國在1948、1965、1971打了三次印巴戰爭,只有1971年的衝突原因不是克什米爾,克什米爾三分天下(中國是站在巴基斯坦這邊),之後大小衝突不斷,長達75年的衝突,已有數以十萬計的士兵、叛亂分子與平民喪生。
對巴基斯坦來說,收復克什米爾是「未竟的事業」(就像中國把台灣當成心頭肉一樣,殊不知早已離心離德!)因此經常發動跨境恐怖主義,襲擊印控克什米爾,反對印度的統治。2001年12月,印度國會大廈遭恐怖份子攻擊,造成13人死亡;2008年11月的孟買恐怖攻擊,印度均認定是巴基斯坦暗地支持穆斯林恐怖主義團體所為。
2025年衝突的起因
克什米爾2025年4月16日在印控克什米爾─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Jammu and Kashmir)發生恐怖攻擊,造成25名印度遊客遇害,包括許多去度蜜月的新婚夫婦(還有一名當地克什米爾居民)。印度指控發動恐攻的TRF(The group Resistance Front ) 受到恐佈主義組織虔誠軍(Lashkar-e-Taiba)的支持與指使。
緊接著雙方發動報復性攻擊,飛彈與無人機襲擊,過去雙方的衝突僅止於邊界控制線(line of control),這次印度首次使用以色列製的無人機直接攻到巴基斯坦領土旁遮普去,紐約時報還報導,無人機的攻擊快靠近巴基斯坦的核彈庫。
延伸閱讀:印巴衝突升溫 巴國防長放狠話:不排除爆發核戰的可能性(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54261 )
這次印巴衝突的規模是數十年最大的一次,在美國調解斡旋下,經過一夜會談後,印、巴同意全面停火(ceasefire),但停火絕不是停戰,也曝露出此次印巴衝突的三個弔詭。
第一個弔詭:印度高壓統治克什米爾
巴基斯坦多年來資助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團體(如虔誠軍 Lashkar-e-Taiba)、以及主張獨立建國的團體如喀什米爾解放陣線(Kashmir Liberation Front)採取炸彈攻擊等暴力路線以宣揚其主張,迫使印度採取比較強硬的手段來控制克什米爾的情勢(例如宵禁或戒嚴),更加劇當地穆斯林與印度教徒或政府之間的衝突。
2019年,印度總理莫迪撤銷了克什米爾在印度憲法下的特殊地位,該地區被分為兩個聯邦管轄區。這是印度唯一一個穆斯林佔多數的邦,更加引起克什米爾人民的不滿。對自稱是民主大國的印度而言,治理克什米爾,卻常傳出侵犯人權與打擊異議份子的事例,鎮壓與高壓統治的陰影與不滿,總是籠罩在印控克什米爾政治氛圍之中。
克什米爾十分依賴旅遊業,此次印度遊客遇害後,克什米爾人罕見地大規模走上街頭抗議,公開譴責這一事件,因為旅遊業是克什米爾經濟和社會重要的經濟來源,這次這麼多遊客被殺,對經濟造成了巨大損失。
弔詭的是,在過去35年裡,看到克什米爾人站到印度那一邊是很罕見的,但莫迪政府仍繼續逮捕疑似武裝分子的年輕人,繼續糟蹋克什米爾人的支持。莫迪所信奉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意識形態(Hindutva),恐怕不把得到克什米爾人心視為優先,而是透過對巴基斯坦的反擊,恐固其自身護衛民族主義的形象,滿足過去兩週印度媒體與社會在印巴衝突所蘊釀的高度不滿。
第二個弔詭:軍方統治的巴基斯坦仍視克什米爾為未竟事業
巴基斯坦2024年2月舉行國會選舉,前任總理伊姆蘭·汗(Imran Khan)支持的獨立候選人在選舉中獲得了最多席位,但他人現被關押在監牢內;與巴基斯坦最受歡迎的政治領袖,掌握國家軍事大權的參謀長穆尼爾Asim Munir雖然互不對盤,但是巴基斯坦軍、政各界對克什米爾的立場卻很一致,都強調克什米爾是巴基斯坦的命脈(jugular vain),也就是不能缺少的一部份,忠於1947年巴基斯坦國父真納的兩個民族理論。
弔詭的是,正因巴基斯坦最受人民歡迎的政治領袖伊姆蘭·汗(Imran Khan),目前被關押在監牢內,面臨國內民族主義反彈;巴基斯坦當權參謀長穆尼爾Asim Munir為了得民心與鞏固權位,勢必要採取更激烈與激進的手段,例如再啟衝突,才能證明他們不軟弱,也能說服巴基斯坦人民支持軍事費用的合理性。
另一弔詭的是,現任總理夏巴茲·謝里夫(Shehbaz Sharif)嚴正否認與2025年4月的克什米爾恐怖攻擊與巴基斯坦有關,做了卻不敢說是自己做的,一貫否認支持針對印度的恐怖行動,除了避免國際壓力與制裁,避免被貼上「支持恐怖主義」的標籤,也讓自己的攻擊行動屬於防禦性反擊,並非主動挑釁找到正當性。
第三個弔詭: 國際情勢的詭譎
中國一直是巴基斯坦重要盟友與最大武器供應國,除了一帶一路的中巴經濟走廊旗鑑計劃;巴基斯坦80%的現代武器--戰鬥機、遠程導彈、坦克、火炮、槍支都來自中國,但此時,卻是史上中國與印度氣氛(非關係)最友好的時刻。
反之,俄國一直與印度維持良好的軍備供應與外交關係,2023、2024年,印度軍備進口約36%來自俄羅斯,但此次俄國最叫印度「自制」。
印度軍火採購約13%來自美國,無論拜登政府還是川普政府,明顯站在印度這一邊。原本美國兩手一攤,表示印巴衝突不感興趣,副總統JD Vance曾公開說這不是美國的事。最後,發現印度的無人機快打到巴斯斯坦的核彈庫,美國國務卿Marco Rubio才趕緊施壓斡旋,當然英國、沙烏地阿拉伯等國也都有說上話。
印度擁有180枚核武彈頭,巴基斯坦有170枚,過往兩國都能遵循不做第一擊的核武原則,只要雙方理性,核武戰爭就可避免,但是絕對不容許有擦槍走火的形式發生,這也是此次停火美國介入的最大關鍵。
此次印巴衝突面臨國際的詭局是:印度主要武器供應者:俄國、烏克蘭、以色列現在都深陷戰爭泥沼,印度若要持續打下去,不見得對其有利。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剛發布的2025年發布的《人類發展報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HDR),巴基斯坦在2025年HDI指數中排名第168位(共193個國家),屬於「低人類發展」類別,敬陪末座;印度則排名第130位(共193個國家),屬於「中等人類發展」類別,並且連續多年穩步上升。兩國在教育、健康、收入等多項指標上差距持續擴大。巴基斯坦徹底邊緣化,西方對其毫無興趣,國際聲望極低。對巴基斯坦來說,一直經濟疲弱,若任其演變成像俄烏戰爭一樣的消耗戰,他也打不下去。
接下來呢?
印度被軍事觀察雜誌(Military Watch magazine)評為全球第五大軍事大國,巴基斯坦第九,巴基斯坦政府自知軍事實力,不是印度的對手,因此在軍事戰略上巴基斯坦追求的是用非傳統的方式來戰勝或是嚇阻印度,發展核武、支持喀什米爾地區的武裝組織、或是在印度境內製造恐怖活動等等基本上都是這種軍事思維下的產物。
如何破解印巴這種典型的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也就是印巴雙方為了強化本身安全而提升軍備的行動,被對方解讀為挑釁的行為,進而也增加武力作為反制,最後演變成軍備競賽,衝突總是一觸即發。加上雙方對克什米爾視為心頭肉,不畏戰,讓印巴衝突持續75年。
其實,和一般人所認知不同的,印巴之間仍有交往的管道,雙方語言相通,互有親人居住在各自國家,兩國運動員(特別是板球)時常同台較勁(旅居台灣的印度與巴基斯坦人也常組隊一起打板球),兩國的電影明星和歌星也都時常到跨境表演甚至合作拍攝電影;印度與巴基斯坦社會也有團體一直在推動兩國的和解,雖然效果仍不是很明顯。
還好,印巴國家安全顧問都容有直接對話的管道。還好,印度總理莫迪都給川普面子。然而,此次停火只是一時,我覺得最重要是兩國雙方領導人,是否真正在乎克什米爾人?不管是印控或是巴控,最重要的是克什米爾人民的福祉能夠安居樂業。
正巧我看到經濟學人雜誌這一期介紹芬蘭藝術家托芙·楊松(Tove Jansson)筆下的嚕嚕米家族the Moomins,作者誕生於二次大戰焦慮的年代,他筆下的嚕嚕米家族,對現今戰爭頻仍的世界傳遞重要的信息──無論你來自哪裡,無論你的性別、種族、宗教、性取向如何,愛、寬容、尊重、找到歸屬感,對任何人來說都很重要;善意與互助才能創造安全的空間。對人是如此;對國家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