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擬推全球藥價最惠國政策 洪子仁警告:恐衝擊台灣健保、癌症新藥取得延遲

藥品安全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簽署行政命令推動「最惠國藥價政策」,要求美國藥品價格不得高於其他富裕國家的最低價。這項看似為美國病患爭取權益的措施,卻可能對全球藥品定價機制產生劇烈震盪,牽動各國健保體系的穩定與藥品可近性。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接受《信傳媒》 電訪指出,該政策一旦實施,將打破目前各國根據經濟實力與市場特性差異定價的體系,對全球藥品價格體系產生極為深遠的效應,尤其在三個層面,藥品定價、藥廠利潤策略以及藥品可近性與供應穩定。他坦言,可能導致藥廠普遍調高台灣等低價國的藥價,甚至造成新藥延後上市、民眾用藥被迫中斷的風險。

全球藥價機制恐被重塑,新興國家用藥、新藥研發將更困難

洪子仁指出,川普提出的「最惠國藥價政策」,過去曾試圖推動但未成功,如今再度提出,可能對全球藥品市場產生深遠效應;其本質是藉由美國龐大的市場規模作為談判籌碼,要求製藥公司對美國提供與全球最低價相同的價格。

然而,這將顛覆現行藥價差異定價模式,使藥廠為維持美國市場的價格優勢,不得不調高其他國家的價格以「避開比價」,全球藥價可能因此全面走高。

「川普認為美國藥太貴,其他國家很便宜,美國根本在補貼其他國」,但洪子仁直指,這是用美國視角直接套用在國際市場上,不考量各國生活水平與支付能力,直觀式的認為美國藥太貴。

「全球藥品價格平準化會被顛覆」洪子仁說,藥品價格勢必有其定價策略 其中一環就是考量各國的生活水平、GDP等因素,該政策將導致台灣與加拿大、日本等較低價市場,面臨藥廠調高價格壓力,特別是高價癌症用藥與罕見疾病用藥。

若全球被迫統一價格,藥廠可能會放棄供貨

健保漲價風險就會上揚,要嘛健保價格給付提高,不然就是美國藥廠退出台灣,或者延後藥品進到台灣的時間這些新藥延後進到台灣,民眾就醫權就會受到影響,洪子仁說。

除了價格調漲的風險,藥品可近性(accessibility)也將受到嚴重衝擊。洪子仁指出,過去藥廠基於人道與公共衛生考量,會針對開發中國家或支付能力較低的市場提供差異化定價,讓這些國家也能取得創新藥品。

不過,若全球被迫統一價格,製藥公司可能會放棄供貨,造成開發中、新興國家「買不起,也買不到藥」的困境。

更重要的是,川普此舉也將直接影響全球藥廠的創新動能。「美國是全球藥廠利潤的核心市場,約占全球藥品支出四成」,洪子仁表示,一旦這塊市場價格被強制壓低,藥廠的利潤就會大減,對於癌症、罕藥等高風險研發投入將更為保守,長遠來看,不只是美國,全世界的新藥研發都會受到拖累。

台灣恐面臨三重風險,健保制度須強化緩衝能力

針對台灣的潛在衝擊,洪子仁直言,川普政策若成真,台灣將面臨三大風險。首先是藥價被動調整壓力大增。由於藥廠為維持在美國市場的價格基準,可能選擇調高台灣等低價國的藥品價格,尤其是專利藥品,這將進一步加劇健保財務負擔。

第二,藥品可近性風險升高。洪子仁指出,美國藥廠提供台灣的藥品以癌症用藥、慢性病藥與抗生素為主,若藥廠認為台灣售價過低、影響美國比價基礎,極可能選擇延後在台上市,甚至暫停供應,屆時病患將面臨用藥中斷的情況。

第三,健保署將面臨更嚴峻的談判壓力。未來在與國際藥廠的議價過程中,恐需面對藥廠更強勢的姿態,要求提高給付價格或改為自費市場銷售。此外,原有依賴學名藥節省成本的策略,雖仍有部分空間,但針對尚未過專利期的新藥,將無從節省,壓力不容小覷。

強化「必要藥品」儲備機制,提升藥品自給自足能力

洪子仁表示,台灣需加快提升本土製藥能力。事實上自疫情以來,政府已有推動提升學名藥自製率、建立國產製藥韌性的方向,目前也盤點出500項「必要藥品」列為基本儲備。但在面對全球藥品供應鏈震盪與價格變動時,仍需進一步強化「必要藥品儲備機制」,提升藥品自給自足能力。

至於制度面,洪子仁指出,健保署本身設有一筆預備經費,用於因應國際藥價波動所引起的藥價調整支出,這筆經費的運作未來勢必要更靈活且有效持續運作,才能對抗不確定的國際環境。

此外,他建議,政府應密切關注國際藥價政策走向,並持續給予本土製藥業者獎勵與扶持,維持健保體系的抗壓能力。

川普的藥價政策雖未必能立即實施,但其所揭示的全球藥價重構趨勢已不容忽視。若美國市場真的帶頭壓價,藥廠勢將改變全球佈局與價格策略,未來幾年恐怕是全球健保與藥品政策高度震盪的關鍵期。台灣必須超前部署,才能守住民眾的用藥權與健保永續。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