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詮電董事長林錫銘:稅率提高真的就能增加稅收嗎?

經濟

 經濟學是「經世濟民」之學,也是一門很有趣而且和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學問。他的供需理論、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等等看起來好像都很容易懂,然而學與用似乎全然不是那麼一回事。

因此若缺乏宏觀的總體經濟觀念,以及對人性和實際經濟運作的了解,政府政策往往會有盲點,甚至對社會造成傷害。以下舉三個熱門話題說明。

一、一例一休限定了量和價,市場機能當然失效。

勞基法本來應該是最基本的勞工保護法令。雖然它不是資本主義應有的產物,但是如果謹守分際不逾越市場法則,還是有其正面意義。偏偏我們的政府將勞基法無限上綱到想指導規範所有勞動市場。目前的勞基法既限定了量 (每週工作天數、工時、加班時數、特休天數等等),又限定了價(最低工資、加班費等等),而且硬性規定適用於製造業服務業千行百業,當然使得民間的經營彈性與活力盡失,民怨四起本來就不意外。

二、台幣大幅升值是好事嗎?

今年以來台幣大幅升值將近7%,幾乎是全世界最強貨幣。某些媒體和學者甚至於政府官員,因為看到前四個月出口和經濟數字都還不錯,紛紛暢言台幣升值是可喜可賀之事,並認為台幣以前都是被央行壓抑了。

個人近兩個月來寫過兩篇文章,分別是5月12日刊登於工商時報的「令人膽顫心驚的進出口數字與匯損」,以及6月3日刊登於民報的「平心論台幣大升值與彭總裁」文章中苦口婆心分析出台幣大升是因為熱錢大舉匯入,而央行棄守其角色所導致。實則台幣從各種角度分析都沒有大漲的本錢,甚且應該回貶10%才合理。

主升派的人或許是認為台幣變大了,就表示國富民強,大家就變有錢了。其實對大部分人而言,有沒有變有錢,並不是只看匯率,更重要的應該是看你手中有多少新台幣,也就是要P乘以Q才是。其中的P(價格)就是匯率(以一塊台幣可換多少美金表示較易理解);而Q(數量)則是每人手中的新台幣。

以國際貿易理論而言,海島型經濟國家必須靠出口賺取外國人的錢,經濟才會活絡。因此如果匯率不當升值(例如熱錢匯入),將使出口喪失競爭力,進而影響原物料與設備之進口,惡性循環於焉產生。終將導致百業蕭條、民間消費減少、政府稅收減少、國民所得衰退一系列的災難。因此P 乘以Q要一起考慮才是,不是台幣升值了大家就會變富裕。手中若沒新台幣,台幣升值了,也是枉然。

三、稅率提高就能提高稅收嗎?

我們的財政部官員腦筋都很單純。總認為提高稅率就能提高稅收,或是增加稅項就能增加稅收。事實上只要稍微了解一下人性,就知道這樣的想法太天真了。

用比較有學問的說法就是他們太不懂消費者(納稅人)行為了。以遺贈稅為例,從50%降為10%之後,根據統計稅收並沒有減少,因為大家不避稅,稅基增加了。

此外今年5月再升為20%之後,也可以預期稅收並不會增加。因為想避稅或節稅的早就因應了,以至於過去半年贈與稅大增,有本事的就先以10%贈與了。財政部官員千萬要記住的是稅收等於P(稅率)乘以Q(稅基),而不是只看稅率就好。

馬總統時代堅持要扣證所稅,結果證所稅既沒有收到,證交稅也短收了500億元!這是何等可怕的後果啊!總稅收是各種稅率乘以各個稅基加總而來的,而且有連帶關係啊!稅率和稅收的觀念,個人(洋名字叫山姆Sam) 以遺贈稅為例,發明了一個山姆曲線如下:

遺贈稅率50%和10%收到的稅是一樣的,雖然有點簡化與誇張,不過概念的確是這樣。消費者追求效用極大化,總希望能少繳稅,這就是人性。既然如此,政府何不用較低的稅率,讓大家樂於繳稅,也可減少稽徵成本,何樂而不為?個人許多觀念於3月30日在謝金河〝數字台灣〞節目時也有闡述,有興趣者可看看。

結語:經濟學是經世濟民之學,非常活潑有趣,而且並不深奧。個人認為每個當官的都應該有這方面素養,並能活學活用,才是人民之福。對經濟學有興趣者,在台灣總體經濟學界,個人最尊敬的是陳博志與陳師孟兩位大師。他們的文章與言論,總是給人許多啟發。

此外有一本有趣而發人深省的書,就是2002年經濟新潮社出版的「愛上經濟---一個談經濟學的愛情故事(The Invisible Heart—An Economic Romance)」,原作者是美國一位經濟學者羅素羅伯茲(Russell Roberts) ,中譯者李靈芝小姐。內容很精彩,譯筆也是一流的,讀後相信會有不少心得。

 (本文作者林錫銘,目前為偉詮電子董事長/科學園區同業公會常務理事。本文發表於2017年7月科學園區產業園地,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