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成式AI、高效能運算與雲端應用持續發燒的推動下,台灣電子產業再度迎來營收與獲利雙雙攀升的高峰,台積電、廣達等科技巨頭的表現也屢屢成為市場焦點。不過,最新財報數據顯示,這波AI驅動的成長動能已不僅侷限於電子領域,服務業與流通業的表現同樣亮眼。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公布的民國113年上市櫃公司個體財報,非製造業中的運輸倉儲、電信及批發零售等產業在營收與獲利方面同步躍升,展現出驚人的韌性與轉型潛力。其中,長榮航、中華電信、統一超商三家指標性企業穩居非電子產業獲利前段班,成為AI時代下的「非電子三強」。
運輸倉儲業躍升為獲利新星,營業利益年增72.5%
根據統計處整理之113年財報數據,非製造業的整體營收達4兆2,607億元,年增10.7%。其中,運輸及倉儲業以年增14.3%的營收成長率與16.8%的營業利益率,在非製造業中表現最為突出。
經濟部表示,受惠於國際貿易回升、地緣政治推升航運報價,以及跨境旅遊與轉機需求復甦,該產業營業利益達1,157億元,年增高達72.5%,成長幅度與金額均位居非製造業之冠。
個別企業方面,長榮航以342億元營業利益位居非製造業第二大獲利企業,年增33.3%。儘管過去因疫情重創航空運輸,但在全球復甦節奏與油價回穩之下,航空公司成功轉虧為盈,再度站上獲利舞台。
此外,批發及零售業則以2兆1,710億元營收穩居非製造業最大類別,其營收年增7.2%,反映出科技應用拓展對通路商出貨的刺激,以及線上線下整合行銷的帶動效果。
其中的統一超商也以2,107億元營收入列非製造業營收前二大企業;非製造業營收第一名則為全球前三大的半導體零組件通路商文曄以4,549億元遙遙領先。
電信與資通訊業穩健支撐,中華電信獲利穩坐產業龍頭
在資通訊與內容產業方面,113年營收達848億元,營業利益率達18.7%,雖成長幅度未如運輸業般驚人,但長期維持穩定且高獲利的特性,仍是支撐非製造業整體結構的核心之一。
中華電信以431億元營業利益名列非製造業第一名,顯示即使在高資本支出的產業環境下,電信公司仍能透過網路服務升級與用戶基礎擴張維持穩定獲利。
回顧疫情期間,電信與資通訊業曾扮演遠距生活與工作轉型的基礎設施角色,儘管後疫情時代消費模式轉變,但該產業仍具備長期穩定收費機制與新技術導入空間,例如5G擴建與企業私有網路方案等,預期未來數年仍將是台灣非製造業獲利的穩定來源。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合併財報統計中,出版影音及資通訊業營業利益率同樣維持在15.6%的高水準,僅次於電子零組件業。
資訊電子風光之外,非電子產業也悄然崛起
電子零組件業與資訊電子產業等製造業,無疑是推升台灣經濟成長的火車頭,如依113 年營收規模觀察,則占整體上市櫃公司82.5%。但從此次統計資料可看出,在AI驅動的新經濟結構下,非電子產業也正快速找到新的定位與利基。
從航空運輸的強勢復甦、電信業的穩健擴張,到零售通路的數位轉型,皆顯示出台灣整體產業結構的多元與應變能力。未來若能適度引導資源投入與政策支持,非製造產業或將在電子業之外,成為下一波支撐台灣經濟穩健成長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