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訂於5月15日於土耳其伊斯坦堡舉行的俄羅斯與烏克蘭和平談判,在俄、美兩國領導人皆缺席的情況下,幾乎注定以失敗收場。這場被視為和平契機的重要會談,在失去核心參與者後,無論外交意義或實質成果皆大打折扣。
這場談判落空,對極力爭取居中斡旋角色的土耳其總統艾爾段(Recep Tayyip Erdogan)而言,這場政治投資未能換得成果,恐將重創其國內外聲望。
土耳其艾爾段,想在俄烏和談中扮演角色
早在5月11日,艾爾段即對外宣示土耳其願再度扮演俄烏和平談判的東道主角色。他透過與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通話表示,結束烏俄戰爭的努力已達歷史轉捩點,土耳其準備好提供一切協助,包括主辦談判,以促成停火與長久和平。土方的積極立場也獲得部分歐洲領袖支持。
同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也釋出善意,公開表示只要俄羅斯承諾無條件停火30天,基輔方面即準備好與俄方展開直接談判。在法國、英國、德國與波蘭等國領袖聯合訪問基輔並公開施壓之下,國際社會一度看見和平曙光。
澤倫斯基說,普丁不來他也不來
然而希望未能持久。克里姆林宮於5月14日晚間公布出席談判的代表名單,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並不在列,顯示俄方對此場談判的重視程度遠低於預期。這不僅與烏克蘭方面堅持蒲亭應親自出席的立場背道而馳,也讓整場會談的權威與正當性遭受質疑。
緊接著,美國方面亦表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將不會出席伊斯坦堡談判。儘管川普此前曾暗示若蒲亭出席,他也會考慮親自前往,但隨著俄方態度明確,美國也選擇不參與高層級會晤。此舉等同於對談判重要性的否定,使本已不穩的和平會議再遭重擊。
川普確定不出席,土耳其和談等於告吹
在此情勢下,原本期待藉由促成和談來提升外交聲望、在伊斯蘭國家中的地位的艾爾段,面臨極大政治壓力。這場未果的和談不僅讓土耳其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遭到質疑,也引發國內輿論對其外交政策的反思。
分析人士指出,艾爾段一向以擅長操作地緣政治與居中協調聞名,過去在敘利亞、卡達與俄烏衝突中均有類似操作,成功塑造土耳其為區域性強權的形象。然而此次俄烏和談的失利,恐怕讓這種「中立調解者」的角色出現破口。
若未來俄烏衝突持續惡化,且土耳其未能在調停中扮演實質角色,艾爾段在國際社會中的外交影響力恐將進一步削弱。而在即將進入國內選舉氛圍的土耳其,此次失敗也可能為艾爾段政府帶來潛在政治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