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心商人退散!一邊賺錢、一邊做好事的B型企業是新顯學

企業動態

8月31日上午,台中市政府湧入了將近5百人,其中有人搭了30小時的飛機遠從南美洲的巴西過來,也有高中生犧牲上課時間特地前來,別以為他們是來追星、或是參加演唱會,其實他們全都是為了一場目前在全球都風起雲湧的商業運動而來,那就是B型企業。

這場主題定為「未來企業新樣貌」的第二屆B型企業亞洲年會為期共兩天,總共有30多位來自日本、韓國、紐澳等國家的企業代表及學者參與,此外,更多的是過去長期任職於一般企業,卻希望自己能夠對社會有更多正面助益的人齊聚一堂。

不是捐錢就好,重點是好的經營理念

所謂的B型企業指的是全球新崛起的商業模式,它鼓勵企業除了注重企業獲利和股東利益外,同時也應該關心公司治理、環境保育,甚至所有和企業相關的利害關係人,包括員工、客戶、消費者、環境、社會大眾等。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以為B型企業就是做公益、或是捐錢而已,事實上並不是如此。B型企業強調的是在商業活動過程中,實踐更多對社會和環境的使命,簡單來說就是一邊賺錢、一邊做好事,最好能因此賺得愈長愈久。

以全美最大戶外用品品牌Patagonia為例,他們並不是有盈餘才捐款回饋,而是固定自課一定比例的銷售額給環保組織。在銷售過程中,他們也鼓勵消費者商品若還能修補就盡量不要購買新的,以減少資源浪費。

想成為B型企業其實也沒有那麼容易,首先必須要經過美國B Lab的認證,檢驗的層面包括了公司治理、社區經營等等,除了申請人必須填寫全英文的問卷,並且繳交證明文件之外,B Lab也會主動進行人員訪談來判斷資料真偽,更重要的是B型企業認證並非永久有效,每兩年就得重新被評估一次。

審核非常嚴格,但大企業也躍躍欲試

因為審查機制嚴格,目前全球通過認證的公司只有2000家,中小企業因為業務單純,申請上比較容易些,但有愈來愈多大企業也開始重視這個議題,韓國B型實驗室理事長Eun Sung Chung透露,像是三星的領導階層也非常有興趣,多方的主動接觸他們。

在台灣,目前B型企業則有20家。這次年會的贊助廠商王道銀行自己也正在申請當中,期望能在今年以前,成為台灣第一家作為B型企業的上市公司、金融業者。王道銀行副董事長駱怡君坦言,其實在打定主意要申請成為B型企業的路上,同仁也並非完全支持,形成兩難的局面。

因為B Lab不只對銀行母公司本身進行調查,只要所有權超過50%的子公司也會被稽核,這麼一來就會涉及到海外的子公司,一來一往間流程變得很冗長,同仁對於成為B型企業的好處也不是那麼肯定。不過,駱怡君認為,以國外的趨勢來看,其實有愈來愈多專業投資人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所以長期來說我們走向這個方向,反而是會幫助公司更賺錢。」

根據一份國外的最新調查顯示,針對約3萬名18至35歲的年輕族群作調查,有66%的人開始發現公司承擔社會責任很重要,還有41%的人自身願意多承擔一些使命。在氣候變遷、食安風暴、貧富差距擴大等問題愈發嚴重的同時,所謂「成功」企業的指標,已經被重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