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最新報導分析,中國在與美國進行關稅休戰談判時,堅持強硬立場,使一些國家確信,他們在跟川普政府的貿易談判時,需要採取更強硬的立場。
1周前,美中達成暫時休兵的關稅協議,為華盛頓與北京注定漫長艱難的談判奠定基礎。如果將過去的關稅計入在瑞士日內瓦達成的加徵30%關稅當中,中國產品仍面臨約50%的美國平均進口關稅。
北京強硬立場奏效,川普大砍中國關稅
然而,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加徵145%關稅願意大砍至30%,讓首爾、布魯塞爾等各國政府感到意外,因此,這些國家政府目前為止仍堅持與美國協商,而不是以關稅為手段,進行報復。
北京保持強硬的談判策略,為中國贏得有利的關稅協議,此後其他國家看在眼裡,紛紛懷疑遵循外交途徑和更迅速方式,是否為正確的道路。
「中國改變談判的態勢,許多國家關注日內瓦談判的結果,由此得出以下結論:川普已經開始意識到自己有些操作過頭了。」前美國貿易談判代表、現任新加坡Yusof Ishak東南亞研究所客座高級研究員的奧森(Stephen Olson,)表示。
目前,美國暫時對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統一課徵10%的進口關稅90天,如果7月9日的90天期限屆滿之前,各國沒有與美國簽署協議或獲得延期,將被課徵更高的客製化關稅。
有跡象表明,特別是一些大國已經意識到,他們手中的籌碼比之前想像的還要多,可以放慢跟美國貿易談判的步伐。
南韓民調遙遙領先的總統候選人李在明坦言,沒有必要急於與美國達成貿易談判協議,他還批評臨時政府與川普政府倉促交鋒。
日本、南韓、印度、歐盟都不急了
上周,川普本人坦言剩下時間有限,應該沒有充裕時間與排隊等待的150個國家達成協議。因此美國可能在未來2到3周內單方面提高關稅。
儘管川普也表示印度準備降低美國商品的所有進口關稅,但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對記者表示,貿易談判仍在進行當中,「對此做出任何判斷都為時過早」。印度商務部長戈亞爾預訂本周末抵達美國進行進一步談判。
BCA研究公司的地理宏觀首席策略師帕皮奇(Marko Papic)表示:「許多國家或許可以仿效中國的作法,與川普總統談判的正確方式是立場堅定、保持冷靜,迫使他退讓。」
日本同樣開始反思。日本貿易官員定於本周訪問華盛頓。日本貿易大臣武藤容治上周缺席美國貿易代表傑米森.葛里爾出席的在南韓舉行的區域會議。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兼關稅工作小組負責人、首席談判代表赤澤良聖 (Ryosei Akazawa) 5 月初表示,他希望在6月與美國達成協議,但是最近當地媒體的報導表明,協議更有可能在7月日本參議院選舉之前達成。
東京的政策決策官員可能開始認為,與其做出重大讓步來迅速解決美國關稅的問題,不如多花一些時間,磨磨川普的耐性。
印、歐、日、韓願多花時間,磨川普的耐性
「排隊的每個國家都在想:『為什麼我要排隊?』,美國卻讓中國插隊先達成協議,而且這份協議對美國也沒有明顯的好處,因此其他觀望的國家感受到雙重痛苦。」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埃雷羅 (Alicia Garcia Herrero) 表示。
連美國官員也表示貿易談判將需要更長時間。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對《彭博電視台》表示,與日本、南韓的談判需要時間。財長貝森特上周也說表示,歐盟缺乏團結的口徑,阻礙與美國的談判。
貝森特5月13日在沙烏地首都利雅德舉行的沙烏地-美國投資論壇上表示:「我認為美國和歐洲可能會慢一些。」到了18 日,財長對更廣泛的談判表示樂觀,他說「我們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取得成果。」
貝森特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表示:「除了少數例外,其餘國家都向我們提出了非常好的提議。他們想要降低關稅,他們想要降低非關稅壁壘,其中一些國家一直在操縱本國貨幣匯率,他們一直在補貼工業和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