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強國也被西班牙大停電嚇到 丹麥40年來首度鬆口研究小核電

能源政策

堅持近40年不興建核電的丹麥,近日首度表示將研究包括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在內的新一代核能技術。隨著人工智慧(AI)數據中心對電力需求劇增,加上再生能源比重高的西班牙近期發生大規模停電,更加引發歐洲各國重新評估能源安全與電網穩定,帶動對核能的興趣升溫。

歐洲多國出現「能源U轉」,丹麥能源轉型引發關注

丹麥能源與氣候部長拉爾斯·阿加德(Lars Aagaard)14日接受《政治報》(Politiken)訪問時表示,將分析新型核能技術的潛力,是1985年丹麥立法禁止興建核電以來的首例。

他指出,「雖然SMR等新型核能技術具有潛力,但我們也必須評估這對丹麥社會意味著什麼。」,並在議會的聽證會中表示,丹麥政府將對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SMR)等新核能技術進行潛力分析,預計明(2026)年提出相關報告。

同日,前首相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也在接受《金融時報》(FT)訪問時直言支持解除「荒謬的」核電禁令,並強調風力與太陽能雖好,卻需要穩定供應的基載電力,「不該預設立場排除核能」。

《衛報》(The Guardian)指出,這場政策轉向來自於歐洲對脫碳轉型的迫切需求。國際能源總署(IEA)資料顯示,丹麥目前超過八成電力來自再生能源,其中又以風電占比57.6%最高,為世界最大離岸風電企業Ørsted的總部所在。

在丹麥之前,包括英國、法國、比利時等國也已決定延長既有核電廠壽命,或重啟核電計畫。

英國興建中的欣克利角C(Hinkley Point C)核電廠預計不久後將啟用SMR,法國則計畫新建六座反應爐。甚至一度完全淘汰核電的德國與義大利,也正重新檢視相關政策。

衛報指出,歐洲隨著工業、交通與家庭供暖逐步脫碳,對穩定低碳電力的需求將持續攀升,進一步推動核能在歐洲的復興浪潮。

既要又要?台灣不斷強調非核家園,卻也要研究新核能

此外,隨著Google等科技巨頭為數據中心尋找穩定供電來源,SMR因具備建造快速、成本相對低廉等優勢,也受到企業與政府青睞,包括美國、日本、韓國均著手研發。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 Sam Altman)先前曾在公開場合表示,核融合技術,以及其他便宜的能源,將會是推動AI前進的重要基礎。而台灣作為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口中的世界運算產業中心,能源自然是重中之重。

另外,身兼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表態支持核能,並曾表示SMR與核融合是「未來的夢」,需要儲備人才,否則連基礎都沒有。

為了趕上新核能技術持續發展,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也有進行核融合、SMR相關研究計畫,近期已向國科會提出4年期SMR大規模研究計畫,盼爭取每年至少1億元經費,以因應2030年國際上可能有商業型SMR問世,作為未來產業或國家政策引進參考。

核安會部分,目前除就現職人員建立培訓制度,也將與國科會跨部會合作「原子能科技學術合作研究計畫」,編列經費補助學研機構執行專題研究計畫,觸及核廢料安全議題、新核能科技、原子能及放射醫學科技應用等。

台灣在「非核家園」政策下,核電發展受到限制,但面對國際能源趨勢與AI時代高耗電需求,政府也不得不投入新核能技術研究,試圖在政策與技術之間取得平衡。這種「不想發展核電但又不能完全排除」的心態,反映出台灣能源政策在現實與理念之間的拉扯,同時此種模糊性也讓企業與社會對政府能源政策感到焦慮。

近期隨著核電完全除役後,各界對於核能的各種呼籲也能看見台灣社會對能源的焦慮近乎到達頂點,此般「苦口婆心」是否能影響府院高層對核電政策的態度,值得觀察。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