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湛手藝歷久彌新 燈籠工藝保存者謝志雲

職人

燈籠是傳統燈具之一,一生懸命做燈籠的民俗藝師謝志雲,這一輩子製作的各式燈籠,無從計數,臺中宮原眼科、林氏宗廟等知名景點懸掛的傳統燈籠,就出自他的手藝;他是一位能夠掌握傳統燈籠製程的司阜(對於具有特殊工藝匠師的尊稱),經臺中市政府登錄為燈籠工藝保存者。

民俗藝師謝志雲製作的傳統燈籠玲瑯滿目。

出身傳統工藝之家 謝志雲一生懸命做燈籠

謝志雲出身於傳統工藝之家,父親謝亦熀民國32年自福建省福州來臺,落腳臺南做油紙傘。家庭式工藝謀生,全家大小都得幫忙,他在4、5歲就幫父親在擦桐油時搧風及做些孩子們能做的簡單工作;後來塑膠雨衣問世後,油紙傘隨著沒落,父親改做傳統燈籠,他也習得這項手藝。

製作燈籠先用竹片編織燈骨。

謝志雲最拿手的是俗稱「雨傘燈」的燈籠,因可以像雨傘一樣收闔自如而得名。他從小學做到現在,已經超過一甲子。雨傘燈以竹材為骨架,竹子取材很重要,必須使用種滿三年的桂竹,且要在白露節氣之後砍伐,才不易遭到蟲蛀。

燈籠完成,動手彩繪。

俗稱「雨傘燈」燈籠 可以像雨傘一樣收闔

謝志雲製作的燈籠對於細微之處很講究,較大燈籠選用編織燈骨的竹片,難免會碰到竹節,謝志雲都要仔細挑選。他說,竹節位置很重要,能居中最好,若有偏差,也不能超過兩三公分,否則無法做出好的燈籠;骨架完成後,還要選擇可以接合的蜂巢、燈座等,務必做到盡善盡美。

接著是裱褙,謝志雲用棉紗布包覆燈骨,並熬煮洋菜粉塗抹在上面,形成保護膜,他說,工序雖繁複,但必須做到扎實,之後的著色及彩繪,顏色才不會跑掉,最後還得塗上一層桐油,作為保護,才算大功告成。

彩繪不同圖樣

謝志雲製作的雨傘燈,有大有小,小型的僅有6寸,大型燈籠可以達5、6尺,甚至更大。造型則有桶形、蛋形、柑形、橢圓形、鼓形、南瓜形等;至於外殼需要彩繪的文字或圖案,謝志雲會根據客戶的用途,繪製各種圖樣,諸如龍虎走獸、傳統花卉,以及配合宗教如觀音佛祖、關聖帝君、濟公禪師、媽祖等不同神像的需求。

雖然科技日新月異,傳統燈籠仍有市場,用途很廣,使用最多的還是廟宇,諸如主燈籠、女婿燈籠、爐主燈籠、副爐主燈籠、頭家燈籠、平安燈籠、作醮燈籠、謝土燈籠、三獻燈籠、入火燈籠、進香遶境燈籠等等,國內有市場,也外銷國外,甚至外國觀光客來臺灣旅遊,也有人帶回去當紀念品。謝志雲以精湛的手藝成為傳統燈籠重要保存者。

本文轉載自《文化臺中》,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