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庫克不想一起去中東 川普揚言課蘋果25%關稅 

國際

最近《紐約時報》、衛報等多家媒體爆料,似乎是因為蘋果公司的執行長庫克婉拒中東行,美國總統揚言要課徵這家科技巨頭iPhone 25%關稅。

到了本周二(5月27日),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凱文.哈塞特(Kevin Hassett)表示,川普政府不想透過關稅「損害蘋果公司利益」。

「現在每個人都試圖把關稅塑造成一場災難,試圖透過談判降低關稅。最終,我們會看看結果如何,看看最終結果如何,但是我們不想損害蘋果的利益。」哈塞特周二在《CNBC》的「財經論壇」(Squawk Box)節目表示。

川普對蘋果放話

這番話似乎有意緩和川普上周的放話。23日,川普在自家社群媒體「真實社群」(Truth Social)公開要脅,如果在美國銷售的iPhone不是於美國當地製造,蘋果需向美國支付至少25%關稅。

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蘋果歷來都在中國、印度和越南等其他國家生產智慧手機iPhone、平板電腦iPad等電子裝置產品。

「我很久以前就告訴蘋果公司的蒂姆.庫克,我期望他們在美國銷售的iPhone將在美國製造和生產,而不是在印度或其他任何地方。如果不是這樣,蘋果必須向美國支付至少25%的關稅。感謝你們對此事的關注!」川普的社群貼文寫道。

據估計,一支部美國製造的iPhone售價最高可能高達3500美元(約10.5萬元台幣),而現在一支iPhone售價在2.7萬到4.5萬元台幣之間。

哈塞特表示:「蘋果在其他地方有一家工廠,生產一定數量的iPhone,而且無論如何都要賣出去,那麼這些進口關稅將由蘋果承擔,而不是消費者承擔,因為這是一種彈性供應。」

川普從國際貿易戰敗陣

哈塞特的言論延續美國政府施壓企業承擔川普關稅成本負擔的態勢,而不是對消費者提高產品的售價。

川普氣勢洶洶威脅要對庫克徵收25%的iPhone進口關稅,但是分析師認為,即使是這種威脅,也不可能讓蘋果的製造業務回流美國。

針對川普上周的聲明,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本周二發布一份研究簡報,結論是蘋果不可能以令川普滿意的方式回應總統最新的關稅威脅。

英國的科技新聞媒體《The Register》拿到這份報告,得出以下結論:「川普上個月對部分中國進口產品徵收的145%關稅,或許曾迫使蘋果公司在這個問題上做出讓步,但是自從總統從國際貿易戰敗下陣來,並承諾降低關稅,這種威脅對蘋果公司來說已不再具有經濟意義。」

摩根士丹利的數據分析人員表示,考慮仍在中國生產的單一來源零件的關稅以及美國勞動力成本的大增,在美國生產的iPhone至少比在海外生產的iPhone貴了35%。這意味說,如果蘋果想要維持類似的毛利率,現在一支售價999美元(3萬元台幣)的iPhone必須漲價至1,350美元(4萬元台幣)。

25%的關稅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25%的關稅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因為蘋果需要提高數倍的售價,才能彌補在美國本地生產成本。

另一方面,如果從中國或印度進口的iPhone被美國課徵25%的關稅,蘋果只需在全球將iPhone價格提高4%到6%,就能維持獲利成長。

科技研究機構Canalys智慧手機和物聯網分析師Runar Bjorhovde給《The Register》的電子郵件,認同摩根士丹利的分析。「25% 的關稅不會有任何效果,需要提高很多倍才能抵消美國本地生產的成本,」Bjorhovde解釋說。

換句話說,總統先生很努力嘗試各種方法吸引製造業回流美國,但是這些威脅需要更加認真研究與看待。

蘋果需要找到10多萬名熟練員工

Bjorhovde在LinkedIn貼文進一步評論蘋果如何在美國市場實現iPhone的本土化生產,他也認為除了關稅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需要考慮。

Bjorhovde表示,如果蘋果決定屈服於川普的要求,它被迫在美國新建工廠,培訓一批新工人來生產iPhone,除了前面提到的勞動力和零件成本之外,還要應對「飆升的組裝和測試成本」。

摩根士丹利指出,考慮到所有這些因素,他們預計蘋果至少需要兩年時間,才能在美國新建的綠地工廠生產、配備設備、安排人員並開始組裝iPhone。

摩根士丹利預測,蘋果需要不只一家本土工廠才能滿足美國iPhone的需求,並且需要找到超過10萬名「精通高精度工具設備」的人員才能滿足旺季需求。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