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會計師事務所資誠(PwC Taiwan)28日發布《半導體產業趨勢報告—塑造半導體產業格局的趨勢與因素》,報告指出,自2024 年起,運算市場(Computing)超越通訊市場(Communications),以及每輛汽車的內涵半導體價值從2019年的420元成長至2023年的800美元了。
資誠的半導體報告發現,全球半導體市場的成長速度將遠高於全球GDP,2025年市場規模可望達到7,190億美元,2030 年更有望突破 1 兆美元。
半導體年產值在2030年,將達到1兆美元
人工智慧的應用快速擴展使各產業需要高效能半導體解決方案來支援密集運算,因此,自2024 年起,運算市場(Computing)超越通訊市場(Communications),成為半導體產業最大應用領域,至2030 年的年均複合成長率將達9% 。
車用市場2024至2030年的年均複合成長率預計為10% ,持續位居半導體產業中成長最快的領域。每輛車的半導體價值已從2019年的420元成長至2023年的800美元,預計在2030年達到1,350美元。
AI是驅動力,運算市場首次大於通訊市場需求
隨著生成式AI、電動車與軟體定義車輛(SDV)等應用快速普及,半導體產業正處於技術推進與應用擴展並進的轉型關鍵期。
記憶體部分,技術端正進入新階段,HBM(高頻寬記憶體)、3D DRAM 與先進封裝架構正重塑AI運算效率,車用半導體則因電動化與SDV架構轉型,推動 SiC(碳化矽)、GaN(氮化鎵)與高階車載 SoC 需求持續升溫。
另一方面,為特定運算場景量身打造的專用晶片在資料中心快速普及,也帶動客製化晶片市場全面復興。AI則從模型規模擴張,邁向多元應用,對晶片架構與晶圓整合提出前所未見的挑戰與機會。
資料中心將普及,人性機器人更受歡迎
「人性機器人」有望成為驅動半導體應用邊界的新興力量,報告指出,產業的發展趨勢可能不是追求「看起來像人」的仿生設計,而是能夠提供類似「人類情緒互動」的「人性機器人」,此類系統強調語境理解、情緒回應與建立關係的能力,其形態未必是機械軀體,也可以是虛擬對話角色或語音助理,其核心在於提供高品質的人機互動。
要實現這類機器人,追求的不是更精緻的機械外殼,而是更聰明的演算能力。因此,未來真正支撐人性機器人發展的半導體技術,將集中於智慧決策與即時反應的核心演算元件。
邊緣運算、客製化ASIC,和NPU需求將崛起
這不僅挑戰晶片設計與封裝技術,也重塑從【雲端】導向【設備端】的AI運算架構(或稱邊緣運算)。將驅動客製化ASIC、神經網路處理器(NPU)與整合AI模型的高密度封裝(如SiP、SoIC)等晶片架構快速滲透機器人應用場景,並為IC設計與封裝產業開啟新一波應用機會。
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長盧志浩指出,台積電成功的經驗,鼓勵了台灣半導體企業進行新一波的轉型。在價格競爭與差異化策略並行的市場環境下,企業若要持續創造價值,關鍵在於營運思維的轉換—從「以產品為中心」轉向「以客戶為核心」,打造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客製化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