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幣「升貶1元影響2千億」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傾向同意壽險RBC採匯率均價

壽險

新台幣兌美元從4月底一路狂升,目前已升破30元大關,站上「29字頭」,使擁有龐大外匯部位的壽險業面臨匯損衝擊。針對壽險公會建議資本適足率(RBC)採半年匯率均價計算,金管會主委彭金隆今(28)日也鬆口回應了,若金管會傾向用匯率均價計算壽險業BRC,壽險業就越容易符合法定標準,以市場順利完成接軌及過渡措施為優先。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今(28)日在立法院財委會質詢時詢問,這一波新台幣升值,整體壽險業損失多少?彭金隆回應,目前壽險業可運用資金共新台幣37兆,其中有23兆在海外,扣除掉7兆多元、沒有匯率問題的外幣保單,15兆當中約有6成避險,因此剩下6兆元是處於沒有避險,相當於2千億美元,也就是說,當新台幣兌美元升值每1元,匯兌損失的影響數約2千億元台幣。

台幣升值1元影響壽險2千億,彭金隆傾向同意壽險公會提案

賴士葆進一步詢問,壽險公會希望將資本適足率(RBC)填報,匯率能從現行的6月底單點計算改成匯率以半年日均價計算,讓財報好看一點,他詢問金管會的態度如何?

彭金隆則說,均價是一個非常中性的做法,例如股票同樣也是採半年日均價的概念,只是若市場緩跌時,採用均價是有利的;若往上走用均價就比較不利,這是中性的;他也說,金管會的立場要維持市場穩定,特別是2026年要接軌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TW-ICS),資本適足率(RBC)只剩下半年效期,接下來RBC將走入歷史,因此會仔細思考壽險公會提出的建議,以市場順利過渡為優先。

但彭金隆說得曖昧不清,賴士葆追問,金管會對於壽險公會的建議是贊成還是反對?彭金隆才回:「這個方向正在研議中」,因為2026年要接軌TW-ICS,接軌之前最重要的時間點就是6月底的半年報,6月底的報表就會有答案(指是否採用匯率均價),目前還要等壽險公司提供一些數值。

立委賴士葆再追問,「所以你傾向同意?」,彭金隆則鬆口:「可以這麼說。」他補充,6月30日只是一個結帳日,但檢視壽險業的清償能力需要看長期,因此認為這項提案可以來思考。

壽險業還能配息嗎?金管會:股利配發額度控制在2成內

民進黨立委鍾佳濱也詢問,新台幣升值重創壽險業資本適足率(RBC),是否還能發放股利?是否需要保留銀彈不要急著把去年賺得發出去?

彭金隆說,壽險公司發放股利,即便是太平的時候,也並非是帳面賺100元就能夠發放100元,現在原則大約是抓20%,也就是帳面賺100元、原則就只能配20%,本來就已經很保守了。

不過,彭金隆也說,確實也有請壽險業者審慎思考,或許發放股利是在很早就決定了、甚至仍需經過股東大會決議,另外,壽險公司有分2大類,1類是獨立的壽險公司,另一個是金控旗下的壽險公司,後者是壽險子公司配息上繳給金控,由金控董事會決定發放,加上金控負有強制增資義務,在金管會請業者審慎思考後,有一家已經正考慮撤掉配息案。

鍾佳濱提醒,金控子公司壽險賺錢要回饋給金控,若壽險出現虧損時,金控卻不增資這是不對的。彭金隆則說,由於金控法第53條規定金控公司對子公司有強制增資義務,若壽險公司隸屬金控,母公司的法定增資義務也逃不掉。

15年接軌過渡措施,看6月底RBC、再給一次機會

另外,依照規定,2026年保險業接軌接軌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TW-ICS),適用在地化和15年過渡化措施,讓保險公司在2026~2040年間,可以用比較寬鬆的方式來計算ICS,採逐年趨緊,但前提是壽險業6月30號財報的資本適足率(RBC)必須達200%法定標準。

不過,彭金隆在昨(27)日在金管會記者會上也首度透露,若6月底壽險業者的資本適足率(RBC)未達200%法定標準,「會再給你一次機會」,也就是,若6月RBC未達標者,可採後面月份(例如7月或8月)的自結數,並經會計師簽署確認做申請適用過渡的參考依據。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