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持續提升學童營養午餐品質,嚴防異物混入餐食,基隆市政府今(29)日再度啟動跨縣市團膳廠商無預警稽查行動。教育處處長徐嬿立宣布,即日起將此類稽查頻率提升至每月一次,直至異物問題顯著改善並趨於穩定。
徐嬿立表示,依據基隆市政府制定的「學校午餐聯合稽查訪視計畫」,原本對市內學校團膳廠商的年度稽查頻次已提升至兩次。今年四月,市府已完成全市學校委外團膳廠商的例行訪視稽查。然而,鑒於夏季氣溫升高,蟲類活動頻繁,異物混入餐食的風險相對提高,市府決定再次主動出擊,啟動針對供應基隆市學校午餐的跨縣市膳廠商的無預警稽查。此輪稽查並非一次性行動,未來將制度化提升頻率至每月至少一次不定期、無預警查察,重點在於輔導廠商精進備餐流程中的關鍵環節,務求有效降低異物事件發生率。

徐嬿立進一步說明,學校午餐中發現的異物來源複雜,可大致歸類為源頭食材本身夾帶、烹煮過程中不慎掉落、餐盒運送途中混入,或是在學校端運送及學生用餐過程中發生。根據基隆市教育處近期的初步統計與分析,目前通報的異物事件中,相當比例涉及外縣市供餐廠商。因此,今日(29日)的教育處稽查行動,即是依據各校與團膳廠商簽訂的契約,直接前往位於外縣市的工廠進行實地訪視。

本次稽查陣容嚴謹,教育處特別邀請了HACCP(食品安全管制系統)食安專家以及學校午餐委員會委員共同參與。為確保稽查的專業性與合法性,基隆市政府亦已同步聯繫當地縣市的衛生主管機關,請求其派員協助聯合稽查。稽查重點在於檢視工廠作業環境、人員衛生管理、食材儲存、烹飪流程、分裝過程、清潔消毒、蟲鼠害防治等各環節是否符合衛生規範及相關契約要求。若發現缺失,除現場要求立即改善外,也將由主管機關依法開立限期改善通知單,並進行後續追蹤。教育處期望透過這種高頻率、高強度的無預警訪視與專業輔導,能有效協助廠商改善目前發生頻率較高的缺失項目,從源頭共同提升供膳品質與安全性。
基隆市政府教育處強調,防範餐食異物絕非單一環節可解決,它牽涉到整條供應鏈的上游(食材供應商)、中游(團膳工廠)、下游(學校端),以及學校用餐環境維護、廚房人員及供餐人員管理等多重複雜面向。為此,市府已多管齊下,建立系統性防護網:包括制定《基隆市學校午餐自治條例》提供法源依據;成立「學校午餐輔導會」整合資源與專業;加辦HACCP專業人員訓練課程,提升從業人員食安知能;協助關心午餐的家長取得相關食安專業認證,強化家長監督力量;提供更嚴謹的學校午餐採購契約範本,並將廠商違約罰則提升至每點新臺幣2,000元,顯著提高其違規成本。所有這些措施,目標一致指向全面提升學校午餐的品質與安全水準。
教育處重申,保障學童飲食安全是市府堅定不移的責任。未來將持續精進並嚴格落實各項學校午餐食安衛生管理機制,結合更密集的跨縣市無預警稽查、專業輔導及嚴格的契約管理,致力為基隆市學子提供更健康、安全且衛生的優質營養午餐,讓家長安心,學童吃得放心。每月稽查的執行情況與改善成效,也將適時對外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