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全台「中正路」改名議題,內政部近日轉變立場,強調依《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相關規定,雖然以威權象徵命名的道路具更名義務,但實務執行仍須由地方政府主責,並在取得居民共識後依法推動。此舉被視為在地方反彈聲浪下的政策退讓。
中央預告改名引爭議,內政部強調「地方自決」
日前,內政部長劉世芳以中原大學校內大樓改名與台南湯德章大道為例,呼籲各地政府推動街道名稱去除威權色彩。然而此舉引發部分縣市首長與地方民代質疑,特別是全台共計316條「中正路」、超過50萬人設籍,牽涉戶籍、門牌、證件與商業登記等問題,改名所需行政成本恐難以估算。面對外界壓力,內政部近日發布新聞稿重申,雖然依法「中正」、「經國」等街道名稱屬於應改範疇,但政策推動將循序漸進,強調不會強迫地方執行,未來會以溝通、取得共識為前提再推動。
全台316條中正路波及逾50萬人,行政成本引關注
地方人士指出,光是更動一條小巷的名稱已需動用大量人力,更遑論涉及大批民眾戶籍、門牌、商業資料變更。以新北市為例,若全面更改「中正路」相關地址,包含新門牌製作、行政作業與通知成本,估算至少需花費6千萬元以上。
此外,內政部亦坦言,目前已委託研究相關政策方案,將依研究成果適時與地方政府溝通,而列管的677件威權象徵案件中,除了街道名稱,尚包括蔣介石塑像與銅像的移除,進度較慢的單位包括國防部、教育部,以及台北市、桃園市與台中市等。
藍營痛批轉型正義為政治表演,許宇甄轟「吃飽太閒」
國民黨不分區立委許宇甄則對此提出強烈批評,直指內政部以轉型正義為名,要求各縣市改名,是將行政資源投入毫無必要的政治儀式。她表示,人民當前更關心打擊詐騙與民生困境,僅5月的詐騙金額就超過87億元,質疑政府「吃飽太閒」。
她指出,許多「中正路」、「經國路」已深植人民日常生活,代表城市地理記憶與在地文化,強制更名將製造行政混亂,並無助於歷史理解。再者,中央近來已刪減地方政府一般性補助款636億元,如今又要求地方編列預算改路名,形同雪上加霜。
總統府被點名為殖民象徵,藍委批民進黨雙重標準
許宇甄進一步質疑,若民進黨政府真要清除威權與殖民象徵,為何對日治時期最具殖民意味的台灣總督府——現為總統府——避而不談?她強調,總統仍選擇在總督府辦公,卻要求地方清除蔣介石相關地名,這種選擇性轉型正義,不僅虛偽,更是新的威權象徵。
她指出,依照轉型正義邏輯,總統府應是「優先處理」對象,若改一條街名就能代表告別威權,那總統更應搬離總督府辦公。反之,若轉型正義僅針對特定人物與政黨,實為政治工具,不是真正的歷史反省。
內政部回應未強推,強調溝通共識為前提
對於外界質疑,內政部回應表示,依《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公共空間中紀念威權統治者的象徵,依法應予以移除或改名,道路命名亦在適用範圍之內。不過,內政部強調,中正路改名為法定義務,但推動時程與形式仍需依據地方政府執行,且考量居民影響層面廣泛,會持續與地方及民眾溝通,依法逐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