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董事學會今(4)日舉辦2025年董事學會年會,今年年會主題訂為「共治時代下的標竿作為」,同時會中也發布《2025 台灣董事會白皮書》,揭露上市櫃公司的5大觀察點,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也呼籲企業,應該將股東當作是夥伴、提高董事會的執行力、讓企業具備多元成長的能力。
上市櫃市值直逼80兆元,科技業市值占超過7成
台灣董事會白皮書主要是將台灣所有上市與上櫃公司的數據合併,觀察層面包括董事會決策與治理、公司競爭力、股東價值、資本市場與監管體系等,而白皮書今年已邁入第12個年度。
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指出,雖然今年經濟面臨非常多的挑戰,但以市場來說,現在反而是最好的時刻,因為上市櫃家數自2000年來已經大增1038家,整體市值逼近80兆元,整體外資持股攀升至43%、外資匯入金額也升至2833億美元,資本市場看到「最好的時刻」。
蔡鴻青也點出,在上市櫃公司1869家當中,整體市值已經快達80兆元,其中,家族企業市值比重剩下27%、大型企業市值占比72%,而產業當中,科技業市值又占71%,「這個數據告訴我們,台灣已經開始成為矽島、科技島。」
觀察一》家族企業進入「共治」:家族董事席次減少
在《2025 台灣董事會白皮書》報告當中提到,上市櫃公司出現5個觀察點,第一,家族企業進入「共治年代」,家族董事席次減少、專業共治增加。蔡鴻青指出,家族企業市值占比從2012年的64%一路下滑至2024年剩27%,家族控制董事會席次也減少20%,其中,有部分原因是股東選擇賣掉股權而非接班、有部分則是基於監管機構希望提升非家族的董事席次,確立進入共治的年代。
蔡鴻青說,家族企業進入「共治」有三個重要角色,一是大股東、創辦人或二代,二是經營團隊、三是來自市場監督的獨董或是市場股東,這三足鼎立是台灣董事會近十年來非常重要的轉型。
觀察二》企業「兩極化」,大小差距日漸擴大
第二個觀察點是,雖然資本市場看到「最好的時刻」,但企業表現也出現「兩極化」隱憂,也就是大小企業的差距日漸擴大。
蔡鴻青說,雖然大型企業家數僅有4%,但大型企業的市值佔比卻高達72%;反觀小型企業家數占75%,但市值佔比卻只有8%。其中大型企業平均市值來到近7600億新台幣,但小型企業平均市值僅48億元。
觀察三》大型企業巨頭化,集團型企業持續增加
另外,大型企業不是只有「變大」,而且還打群架。蔡鴻青指出,集團型企業從2012年到2024年平均市值已經成長3倍,「這個現象是,小型、中型、不能接班或經營辛苦的,慢慢去靠攏大型企業、找夥伴。」
觀察四》小型企業微型化,數量多獲利貢獻低
另一方面,小型企業面臨沒有能見度、沒有流動性,能爭取到的資源相當有限,尤其如果攤開上市櫃2024年虧損家數,其中小型企業就高達91%,蔡鴻青點出,這9成的小型企業幾乎都是在供應鏈中間做製造的企業,遭到消費市場品牌、上游的材料兩邊擠壓,這是台灣上市櫃公司當前需要面臨轉型的地方。
尤其對小型外銷導向的公司而言,受到新台幣升值的匯兌影響也更大。
觀察五》台幣升值與市場估值修正,是海外投資併購的時機
蔡鴻青認為,當全球市場估值修正時,亞洲地區市場本益比低於台灣市場,相對便宜,再加上新台幣升值,更有利於海外投資,「這個危機某個程度是,健康的、大型的、有行動型公司的轉機。」
對此,台灣董事學會也發布「2025外資精選百強榜單」(Taiwan FINI 100),提供百強企業的方法論,蔡鴻青歸納三個標竿作為,包括股東夥伴主義、行動型董事會、企業多元成長。
蔡鴻青建議企業,應將股東當作是夥伴、提升外資持股占比;董事會不是橡皮圖章、而是一句話就執行動起來;企業多元成長除了包括內部成長,也包括外部的併購成長,「不可能食品公司永遠都是賣食品,一定要有多元性的成長,原來的本業未必是未來的核心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