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報導,在巔峰時期,英國AI新創公司Builder.ai曾融資超過4.5億美元,估值高達15億美元,曾獲得微軟、卡達主權基金(Qatar Investment Authority)與軟銀(SoftBank)的資助。
可如今,因為Builder.ai被爆出人工智慧(AI)編寫程式碼的技術都是假的,形同詐欺,以及向投資人虛報高達3倍營收,迫使公司宣布破產倒閉,引發全球裁員、審計和司法調查。
Builder.ai成功吸引三巨頭注資
杜加爾(Sachin Dev Duggal)於2016 年創立Builder.ai(前身為Engineer.ai),打造人工智慧 (AI) 驅動的無程式碼平台,主要是為了簡化應用程式(APP)開發。
這家新創公司總部位於倫敦,成功吸引微軟、軟銀旗下DeepCore和國際金融公司(IFC)、卡達主權基金等知名公司投資,在2023年完成2.5億美元融資,Builder.ai承諾讓軟體開發「像訂披薩一樣簡單」。
Engineer.ai宣傳他們開發的人工智慧助理Natasha是突破性技術,能夠在極少真人手動的情況下建立軟體,之後廣受媒體吹捧。
Builder.ai在巔峰時期融資超過4.5億美元,但是該公司光鮮亮麗的形象掩蓋截然不同的現實,原來AI是假的,APP全靠「700名真人印度工程師」手動幫助用戶編寫程式,而非人工智慧
與Builder.ai吹噓的AI技術相反,他們開發流程依賴印度約700名「真人工程師」,這些工程師手動為客戶專案編寫程式碼,但是該公司吹噓這些程式碼是由人工智慧(AI)生成。
包括Zero Hash的Linas Beliūnas在內,業內觀察家和業內人士公開揭發Builder.ai存在欺詐行為後,Builder.ai的騙局開始被戳破。
前員工指控Builder.ai只有真人智慧
Beliūnas在徵才平台LinkedIn的一篇貼文寫道:「事實證明,這家公司根本沒有人工智慧,只是一群印度開發人才用人工智慧編寫程式碼而已,這是一場騙局。」
早在2019 年就出現危險訊號。Builder.ai 的人工智慧題材長期飽受質疑。《華爾街日報》2019年的一項調查發現,該公司的大部分編碼工作都是手動完成,其人工智慧(AI)功能被嚴重誇大。
離職員工Robert Holdheim向法院狀告Builder.ai,索賠500萬美元,聲稱他對欺詐行為表示擔憂,遭到解僱。法律文件顯示,Builder.ai誤導投資人,聲稱其應用程式「80%」是由人工智慧建構,但是其支援技術幾乎無法運作。其他離職員工後來證實,該公司「全部是真人工程師,沒有人工智慧」。
2025年初,為了恢復投資人的信心,公司高層進行改組,拉蒂亞(Manpreet Ratia)取代杜加爾(Duggal)出任執行長。但拉蒂亞發現,公司大幅浮報2024年的收入,聲稱營收為2.2億美元,但實際收入約5,000萬美元。
Builder.ai今年5月20日聲請破產
一項獨立審計報告揭露這一巨大差異,促使貸款機構Viola Credit從Builder.ai的帳戶扣押3700萬美元。由於僅剩下500萬美元的有限資金,該公司在印度、英國和美國等5個國家的業務陷入停擺。
由於監管問題凍結新增資本,Builder.ai未能支付員工薪資,導致近1,000人被裁員。進一步調查顯示,Builder.ai可能與印度社交媒體公司VerSe私下勾結進行假交易,以虛增銷售額,這一策略有助於吸引投資。
根據了解,該公司欠亞馬遜8,500萬美元,欠微軟3,000 萬美元的未支付雲端服務費。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探員正在調查本案,要求獲取該公司的財務和客戶資料。
今年,Builder.ai終於公開承認並申請破產。Builder.ai 在領英(LinkedIn) 發表一份聲明承認失敗:「儘管我們現任團隊不懈努力,探索所有可能的選擇,但公司仍未能扭轉歷史挑戰和過去的決策,這些挑戰和決策對財務狀況造成巨大壓力。」
5月20日,英國AI新創獨角獸Builder.ai的執行長Ratia在公司內部講話時候宣布,公司資金已耗盡,將啟動破產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