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金融時報》記者新書揭蘋果難以脫鉤中國製造的秘密

產業動態

《彭博》6月4日刊登專欄作家凱瑟琳.索貝克(Catherine Thorbecke)的分析文章引用前《金融時報》記者麥基的新書觀點指出,無論有沒有美國的高關稅,蘋果都很難離開中國。

麥基(Patrick McGee)的新書《蘋果在中國》闡述蘋果是如何一步步受制於美國最大的地緣政治對手-中國。

《蘋果在中國》回顧川普總統的第一個任期(川普1.0),當時他曾視察德州的一家工廠,聲稱他引導蘋果的組裝生產線回歸美國。

蘋果的德州組裝工廠失敗了?

然而,這家工廠早在他上任之前就已經投入運作。而且,這一座工廠是一場「徹底的失敗」,因為工廠必須空運中國工人過來,以解決美國嚴重的製造業問題。工廠還需要培訓美國當地工人,並與當地工人合作,生產蘋果最具代表的產品。

美國的蘋果產品組裝廠的運作如此麻煩,最關鍵的原因是川普永遠無法複製中國模式,中國的地方政府為了吸引蘋果,幫助鴻海等台灣供應商建立高科技產品供應鏈生態系統。

由此可見,蘋果對中國製造工廠依賴的程度相當高,意味說,離開中國產線,才是蘋果公司的生存威脅,而不是美國的關稅。

再者,假設美中科技供應鏈脫鉤速度過快,可能會激怒北京當局,這是蘋果不可能很快離開中國生產線的第二個原因。

麥基認為,蘋果透過數十年來一步步的決策,促成科技技術移轉中國,最終使蘋果成為「中國製造2025」最大的企業投資人。

蘋果成「中國製造2025」最大贊助商

「中國製造2025」是習近平主席為擺脫對西方技術的依賴,所提出的大膽計畫。 「美國頂級科技巨頭居然主動扮演普羅米修斯的角色,把文明的火種送給中國人。」麥基的新書寫道。

然而,本書的核心論點是,就是這家美國公司將中國打造成為現在「科技魔獸」的樣子,卻由此引出一個大問題:為什麼蘋果沒有在美國進行同樣的投資。

今年1月末川普展開第二任期(川普2.0),他曾多次威脅,如果蘋果不將製造業務轉移到國內,就有可能對iPhone等蘋果產品徵收25%的關稅,轉移產線的問題顯得更加緊迫。

然而殘酷的現實是,川普就算再怎麼嘮叨,他也永遠無法重建中國地方政府為吸引蘋果而創造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幫助鴻海、和碩等台灣供應商拿地建廠、招募低薪工人。

新書開頭一位學者給了過於簡單的答案:中國是一個「低薪資、低福利、沒有人權」的國家。供應商可以剝削龐大的底層農民工,而且地方政府可以利用警察與公安的力量,迅速壓制任何勞工騷亂或是媒體的相關報導。

記者索貝克想聽到更多聲音,不是想聽加州庫比蒂諾的數十名高階工程師,而是打造蘋果成為市值3兆美元公司的中國工人,但是蘋果已公開表示書中的說法不實,且充滿不實的說法。

中國有大量技術熟練工人

其實,中國早已不再是低薪的製造業基地。蘋果的執行長庫克早就承認這一觀點,他表示,現在蘋果在中國製造產品,並非純粹因為低勞動力成本,而是因為中國有大量熟練的工人。

麥基認為,現在工人的技能提升被用於推動華為等中國本土科技巨頭的創新,這是蘋果投資的直接成果。正當iPhone製造商追逐短期利潤時,精明的亞洲供應商放眼長遠利益。

我們都聽說過創辦人賈伯斯和設計師喬尼.艾維的傳奇聯盟創業故事,而正是這場聯盟讓iPhone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產品。

但是麥基認為,蘋果在全球有18億iPhone用戶,成為傳奇企業,主要歸功於蘋果執行長庫克和「鴻海郭台銘」之間的緊密合作。鴻海(又稱為富士康)的創辦人郭台銘是一位高效的製造業天才,是他將iPhone帶給全世界。

郭台銘被非常擅長削減成本,但是這意味說在工廠裡用越來越多的水稀釋洗手液。書中一位消息人士透露,郭台銘理解,與蘋果合作的價值不僅在於微薄的利潤,還在於他和團隊從加州調來的工程師那裡無形獲得的技術知識,這些工程師幫助他建立和運作工廠。郭台銘明白,這種知識學習是無價的,即使為了獲得蘋果的訂單而虧本,也是值得。

最終,中國花了幾10年建立起高科技製造生態系統,不僅體現在生產標誌產品的工廠,也體現在附近建立的次級供應商和一支技術精湛的工程師隊伍。
川普幾乎不可能在5年任期重現這種局面。美國可以從重點投資職業教育和工程開始,但是決策官員應該要明白,現在美國想要迎頭趕上中國製造,需要一場策略的長期博弈。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