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森新媒體控股、也就是網民較熟悉的《ETtoday》公布去年財報,2024年營收19億元,稅後虧損2.3億元,換算每股盈餘虧3.99元,雖然如此,但虧損比2023年的2.7億元減少,算是有所改善。
上市公司東森國際(2614)持股東森新媒體控股97%,董事會成員有王令麟、廖尚文等,是重要的多媒體投資,根據東森國際股東會上給的年報,原始投資在《ETtoday》金額5.5億元,這兩年虧損超過5億元,目前ETtoday負債大於資產,淨值為負11億元。
連續2年虧損合計共5億元
一般網民比較熟悉《ETtoday》,新聞訊息、多媒體的平台,成為接觸消費者重要的媒介,持續開發行動APP,擴大用戶族群、強調要優化使用者體驗,將粉絲、讀者轉化成會員,強化與東森新媒體之間的連結和互動。
《ETtoday》強調即時、快速的報導,以及「樂在分享愛上雲端」的社群分享概念,時下年輕族群除了不看報紙之外,近年連看電視的時間也大幅減少,改從網路獲取資訊,東森就是靠即時新聞來接觸網民。
每逢重大事件透過即時新聞報導,均創下高流量,如2024年4月3日花蓮大地震事件,全網流量高達2,380萬。
用即時新聞接觸讀者,用APP創造潛在客戶
然而,如果網民只是瀏覽了《ETtoday》的網頁,無法促成更多的生意,若網民的手機裡面下載了ETtoday的APP,那麼就有機會對其做分眾行銷,例如男性喜歡球類、3C產品,女性喜歡衣著、化妝品,透過APP才能更精準的行銷。

透過APP接觸讀者、網民才能跳脫被臉書等社群媒體綁架的困擾,東森國際的年報指出,2017年社群導流約佔《ETtoday》的55%、直接流量約佔27%; 到了2024 年底流量結構,社群導流已下降至24.7%,直接流量提升至 30.1%,顯示耕耘行動APP已經漸有成果,自有流量佔比提升。
戶外廣告市場仍逆勢成長,東森在台北捷運市佔近9成
除了線上接觸、APP接觸衍生出的廣告業務,但線下的廣告事業,也是重要的業務,東森新媒體在交通媒體的市佔率近6成,包含台北捷運近 9成、高鐵、桃捷為獨家代理等,例如在台北捷運站、台北車站裡面,看板廣告全部都是東森新媒體的。
根據 Nielsen 及DMA資料,2023年台灣廣告市場總規模達744.41 億元,年增幅趨緩僅成長1.1%。其中,五大傳統廣告市場總額 256.04 億元,年減3.3%,受有線電視訂戶數連續26季下滑影響,電視廣告衰退 5.1%,相較之下,戶外廣告市場則逆勢成長9.4%,這也是《ETtoday》持續進攻戶外廣告看板的原因。
此外,數位廣告市場規模達488.37億元、年增3.5%,然而,目前全球數位廣告仍由Google、Facebook 等國際科技巨頭主導,導致市場競爭激烈、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對台灣的數位媒體是經營上的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