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在2025年6月5日到巴黎參加「全球目標的黃金標準」2天的會議,與世界各國政府與民間部門的代表討論自願性減碳的前途與未來。我們僅代表一小部分的小農出席此次會議,學習與分享受到氣候災難的小農如何以一己之力,為減緩地球暖化氣候災難的努力。
從斯德哥爾摩、里約到巴黎53年歷程
儘管地緣政治,戰爭衝突,國際貿易關稅大戰,伴隨全球的人為、自然災難,令人更擔心世界局勢。
6月5日是1972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第一次召開世界環境與永續大會,被定為「世界環境日」,並發布《我們共同的未來》,揭開國際永續議程以來,已經53年;當1992年6月初在巴西里約熱內廬舉辦地球高峰會,世界領袖簽定了《21世紀議程(Agenda 21)》(這也是現在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森林公約(Forest Principles)》,和《生物多樣化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BD)》。
由於這些都是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文件,所以各國都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所以前幾年承諾的每年支援第三世界國家1千億美元氣候財務目標,根本無法兌現。
小農的氣候覺醒
然而在亞洲一小部分小農在經歷氣候變遷的災難後,發起一場「氣候覺醒運動」,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農業小農自願性減碳的危機與轉機。
自2020年COVID-19新冠疫情之初,我們為了開發一款幫小農進行產銷履歷的手機App,開始密集訪問台灣各地的小農,發現許多認真耕作的小農都談到他們觀察近10年的氣候變化,嚴重影響到他們的生計,甚至到放棄耕作的程度。
這對台灣而言不啻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可見但無感的危機,因為1990年台灣還是糧食出口國,但2000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台灣犧牲農業,換取工業,如今是全世界半導體的出口大國,同時也變成糧食進口國,如今台灣自己只能供應30%的糧食,70%都必須仰賴進口,否則台灣人就可能會捱餓。
台灣的農業、農民、農產品問題,是第三世界從開發中走向已開發國家的一個縮影,就像一個農民中了彩票,把他的鋤頭丟到河裡,才發現彩票塞在鋤頭柄上,他失去了彩票,也失去了鋤頭。
2022年我們希望能夠利用「努力小農App」為小農做些什麼時,發現2015年在巴黎召開COP 21時,法國農業部長提出「千分之四倡議(4 Per Thousand Initiative)」,倡議土壤是地球最大碳庫,過去農耕方式將土壤有機碳排放到大氣中,成為溫室氣體最重大的來源,如果改變耕作模式,土壤有機碳封存,可以平衡人類其他行為的二氧化碳排放,聯合國糧農組織也認可這是一個同時可以解決氣候與糧食危機的好方法。
每個小農訴說著他們的故事
我們找到黃金標準的「土壤有機碳框架方法學(Soil Organic Carbon Framework Methodology)」,可以實踐千分之四倡議變成對農民有經濟誘因的氣候與永續認證和自願性碳交易的系統後,我們把這故事說給農民聽,他們半信半疑,因為即使是專家學者對此倡議也充滿了問號,但是有很小一部分小農願意和我們一起嘗試。
台灣全島和金門
花蓮縣玉里鎮長良里小農邱垂泉率先加入小農種碳專案,同時也邀請陳文華里長與里民共同加入,「反正我們也不會比現在更慘了!」一位率先加入的玉里鎮長良里小農黃正賢鼓勵同村的小農一起加入。由於他們的加入,才讓台灣小農種碳專案有了一線生機。我們一起舉辦2年的蘿蔔節,親子拔蘿蔔、烤地瓜的活動,讓大家體會到農地土壤如何固碳的現場經驗。


能登里山





很不容易,因為台灣的小農耕地平均面積不到一公頃,第一年我們找到了100多位小農,159公頃的農地,然後第二年(2023年)發展到300多公頃,近300位小農加入。這項行動引起慈濟基金會國際賑災伙伴的注意,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顧問謝景貴在2024年初加入日本能登大地震的賑災行動,他發現能登,這個聯合國里山倡議的發源地,歷史上是人類農耕與自然環境永續結合的典範,因為大地震和當年9月的暴雨,將會斷送「里山」永續農耕的歷史農業文化基地,所以邀請我們幫能登里山小農開發「小農種碳專案」。
基於地球一家的共識,我們和里山小農也簽定的「小農種碳」合約,由於面積只有60多公頃,不足以支持持續的開發活動,慈濟基金會擔任前期開發的贊助者,也是對這項專案進行ESG永續投資的發軔。我們很榮幸的成為延續里山倡議精神的一份子。
中國五常


無獨有偶,中國最好的大米產地,黑龍江哈爾濱五常市,在2023年也遇到百年不遇的大豪雨,在五常市志廣鄉擁政村小王家屯的農民鄒志忠與我們聯絡,他很快和村裡的鄰居、居民委員會討論,在2024年10月也和我們簽定了「小農種碳專案」的合約,試圖盡一己之力。鄒志忠說,「我們雖然不懂這麼多,但是能做的,我們就該去試試。」
台東池上

另外在台灣盛產最好、價值最高米的台東縣池上鄉萬安社區,去年得到台灣的「金牌農村」之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11月颱風,損失3-5成的水稻產量,成為重災區,在體會了氣候災難後,深刻感受氣候危機可能使當近百年的水稻產業毀於一旦,萬安社區理事長陳政鴻,總幹事蕭仁義發動社區參與「小農種碳」,「畢竟我們都是地球的一份子,傾巢之下無完卵!」這個客家的社區也投入了氣候行動的行列。
唯有大家通力合作才有機會
說服小農參與是最難的,還有更難的是驗證機構(Validation and Verification Body, VVB)的配合,畢竟土壤有機碳是一個新的國際農業減碳方法,相對於其他林業、再生能源、節能專案,我們的專案都非常小,而且框架方法學變數很多、很複雜,不確定性很高,在驗證的風險也會變大,我們是第一個進入黃金標準認證系統的專案開發者,所以也要承擔更多的風險、責任與壓力。

幸而我們有許多相信我們的小農,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所以我們走到今天,還會一直走下去。
希望在此次黃金標準巴黎會議中,回顧10年來千分之四倡議與自願性減碳的可行性與機會,以及巴黎協議第6章自願性減碳機制對於小農的幫助,並尋求國際組織和企業的關注與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