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幫企業打分數 現在他要重新定義什麼是「好」企業

產業脈動

在台灣深耕56年的中華徵信所,雖然名字有徵信兩個字,但做得並不是跟監工作,而是全方位的工商企業徵信。他們產出的產業資料不只受到國內媒體、企業倚重,同時每年6月發布的「台灣5000大企業」更成為判斷股市、經濟最具專業公信力的報告之一,無論是想了解企業、產業,甚至資產估價,他們都在市場中扮演舉足輕重地位。

過去評斷公司好壞,只用財報數字

身為創辦家族第二代的中華徵信所前總經理張大為,去年在中華徵信所轉售國外徵信集團後,雖然也轉職為顧問,有趣的是,幾乎一輩子都在與眾多你叫得出名字的大企業、大老闆打交道的他,這二、三年來其實還有另一個身分,那就是亞太B型企業協會的理事長。

所謂的B型企業指的是「Benefit for all」,敦促企業在追求獲利的同時,也能關心員工、社區、社會和環境的整體權益,並用商業的力量來解決一些社會問題。要成為受認證的B型企業有非常嚴格的審查標準,目前全球只有2000家,而台灣就佔了其中20間,是全亞洲成長速度最快的國家。

「有太多的企業是賺了錢,但它是爆肝、血汗工廠,可是如果從財務報表來看,它是好企業啊!營業額很大、獲利很高,更好笑的是,它還幫小朋友買便當、贊助藝文團體,你覺得它不會是壞人,但晚上關起門來它們卻可能偷排廢水,拿不好的油給你吃,這怎麼會是好企業呢?」

B型企業重視獲利外企業的社會責任

過去的職業生涯一直在評鑑信用、幫企業打分數,張大為回憶,以前做得就是拿財務報表來判斷一家公司的好壞,因為大家只重視數字,數字以外「定性」的部分反而都不被看重。然而,看了這麼多光怪陸離的事,張大為開始反思單單以獲利來評判好、壞,是不是失之偏頗?

大約三年前,他接觸到「社會企業」這個商業模式,不過或許是台灣人的習性,突然間一窩蜂的人都在做社會企業。張大為觀察到樹大必有枯枝,有些人根本是「批著羊皮的狼」,因緣際會之下,剛好社企中有一群朋友在談論B型企業,張大為一聽後深感贊同,便一頭栽了進去。

他認為,從照顧員工、公司治理、節省能源、友善環境再到賺錢,B型企業是一個有邏輯並且構成系統的商業模式,而由美國B Lab發起的審核也是目前針對企業評判最客觀的工具,因此張大為也先從自身做起,帶領中華徵信所於2015年取得B Corp認證。

重新定義「好」企業,期望翻轉企業生態

「不同公司之間做的事情雖然不同,但大家都有同樣的理念,像是Ben & Jerry's只是單純做到不加水、用真材實料做冰淇淋,這真得很困難嗎?」他所說的Ben & Jerry's也是通過B型企業認證的公司,同時還是美國前三大的冰淇淋品牌,他們常常以自己的品牌影響力涉入社會議題,包括同志、貧窮問題,甚至軍事戰爭。

其實要成為一家「好」的企業,或許並非那麼困難,而是企業本身願不願意多作一些。張大為說,難道一家鋼鐵公司就沒有辦法成為B型企業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鋼鐵廠在運作的過程中必然會造成汙染,但工廠願不願意多花錢購置設備來處理汙染,把對環境的損害降到最低,這才是B型企業真正關注的部分。

因為過去的人脈,張大為近年來也到處呼朋引伴加入B型企業認證,可惜的是不少大企業雖然支持這樣的理念,真正談到落實時卻又很難拿出具體的行動。不過他並不氣餒,未來還是會透過協會的力量廣邀上市櫃公司加入,若是中小企業先建立規模也很好,目標兩年內可以達到100家認證。

「君子愛財,取之於道」是張大為常常掛在嘴邊的話,身為基督徒的他謙虛地笑說自己做這些並不是特別有正義感,一切初衷其實只是「將心比心」,最希望的還是台灣的產業生態能夠真正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