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入非核家園之際,能源政策的未來走向再度成為焦點。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今(6)日於和碩股東會接受媒體訪問時,再次呼籲以「核綠共存」的務實態度面對當前電力與碳排放的雙重挑戰。
他指出,台灣若全面廢核,將不利於電價穩定與氣候治理,反而可能在全球低碳轉型競賽中喪失競爭力;他建議,核二、三的設備投資成本早已大幅攤提,若仍具安全與運轉條件,應重新檢視核二、核三廠延役的可行性。
台灣兩年內用電恐破3千億度,童子賢主張務實能源路徑穩電價
童子賢認為,電力供應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結構,尤其台灣為出口導向國家,用電需求持續上升,2024年全年預估已達約2900億度,較前一年增加近80億度,未來兩年有機會突破3000億度。
他提醒,一旦每度電成本上漲1元,代表全台每年將多支出3000億元;若上漲2至3元,負擔將擴大至6000億至9000億元,這對民生與產業都是沈重壓力。
童子賢指出,現今用電主要集中於高附加價值領域,包括半導體、AI運算與推動電動車等關鍵科技發展,再加上傳統民生與工業需求,顯示台灣電力並非浪費,反而關乎整體產業鏈的未來;如果缺乏穩定、合理的供電基礎,台灣產業競爭力恐將受限。
綠能不應排擠核電,廢除核二、核三等同錯失資產
針對台灣於5月中旬正式關閉最後一座核能機組-核三廠2號機,童子賢表達遺憾。他強調,核二與核三廠經過多年運轉,設備投資成本早已大幅攤提,若仍具安全與運轉條件,應研議延役,不宜因政策標語而輕易放棄。
他形容,這就像一台使用六年的車輛,若狀況良好,經保養後仍可安全行駛,實在不需要強制報廢。對比之下,尋求新建更昂貴的能源方案,反而是對社會資源的不負責任運用。
童子賢重申,過去兩年半以來,他多次公開表達對核能重新思考的立場,這並非出於懷舊,而是因為面對長期電價高漲與碳排減量壓力,應採取理性態度因應。
他表示,綠能的發展目標應是逐步取代高碳排的煤與天然氣,而非與核電形成排擠或對立。若將綠能與核能視為零和關係,將很難有效應對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挑戰。
他也援引國際案例說明多元能源組合的必要性。例如瑞士雖地形多山、土地有限,但透過水力與核能搭配,達成近乎百分之百的低碳供電,其2024年電力結構中,核能占31%、水力超過50%,反觀太陽能僅約5%至6%,值得台灣學習。
此外,日本在福島核災事件後曾全面停用核電,近年也重新啟動討論,現任首相明確主張「最大限度使用核能」,預計2030年前將核電占比回升至22%;至於美國,雖擁天然氣與石油資源,仍維持核電10%至20%的占比,並與大型科技業者簽訂長期供電合約以確保穩定能源,如Amazon、OpenAI等。
人才流失與電價飆高,童舉星國為例憂過度依賴天然氣
除了電價與碳排,童子賢亦關注核能人才的流失。他指出,台灣過去40年來累積了核工專業能力,一旦全面廢核,相關技術與人力將逐步流失。屆時若要重新啟用或發展新型核能技術,將面臨更高的技術與人才門檻。
他提醒,國際間投入新一代核能技術研發,且已經大幅改善過往安全與核廢料問題,例如美國支持的第四代核能、中國福建廈門的新型反應爐等,顯示核能科技並未停滯,反而持續創新。
台灣目前規畫於2032年全面「以氣代煤」,面對天然氣過度依賴的風險,他也援引新加坡作為警示。
童子賢說,星國92%以上發電依賴天然氣,2023年平均電價高達每度6.8元新台幣,為台灣同期的兩倍以上,顯示能源結構單一對民生與產業造成的沉重代價。
童子賢最後指出,夏季將至,台灣民眾不應因政策宣導而在高溫中過度節電,導致健康風險。他說,事實上民生用電占全台不到兩成,主要用電仍集中於工業與生產系統。若能源政策缺乏長遠與務實規劃,受影響的不僅是產業發展,也包括全體國民的生活品質與未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