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一名私立高中生近日被揭發學習歷程檔案不實,原先獲得四所大學醫學系正取資格,卻陸續被陽明交通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山醫學大學及中國醫藥大學取消錄取,引發社會熱議。對此,台灣肝膽腸胃科權威、中研院院士陳培哲指出,對該生全面撤銷錄取,恐怕「不符比例原則」,呼籲教育界重新檢視現行甄審制度的公平性與透明性。
問題在於事件公開,校方難承受誠信爭議壓力
陳培哲強調,該名學生雖然在學習歷程中有填寫不實之處,但「並非影響入學甄試結果的最關鍵因素」,因此各校的懲處過於嚴厲。他坦言,類似的情況在過去各醫學系甄審中偶有發生,卻大多以低調方式處理,未曾造成社會關注。
「最大差別是這次事情被公開了,牽涉到誠信問題,也牽動整個甄試制度的公信力。」陳培哲表示,正因如此,各校招生委員會恐難以承擔收錄該名學生後所引發的輿論風暴與質疑。
他指出,一旦爭議公開化,學校就失去了裁量空間,即使資料爭議性不大,基於社會壓力與公平觀感,各校也不得不撤銷錄取資格。不過他也認為,過去處理過的前例,這時候應該要提出來,來對照這次高中生事件的處理,是否公允。
招生委員會根本無法逐一檢查學習歷程
陳培哲進一步說明,現行學習歷程制度本身就有問題,招生委員會在審查過程中根本無法逐一查證每位考生所有細節,只能憑藉重大經歷項目與現場面試做出判斷,「這使得制度本身存在風險,但一旦被抓包、公開,就變成無法收拾的狀況。」
此次爭議始於該名學生於社群平台公開獲得多所醫學系錄取,並附上審查資料,其中「最佳辯士」獎項遭網友質疑造假。該生之後坦承誤植,表示是「單場最佳辯士」,非正式賽事全場獎項,並公開道歉。
儘管該生解釋資料誤植非惡意,但在陽明交大、北醫以及中山醫之後,中醫大仍於今日召開醫學系系級招生委員會,認為其學習歷程資料與事實不符,建議不予採計書面成績;今日校級招生委員會再度審議後正式取消錄取資格。校方強調,招生簡章已明示資料若不實可取消錄取,因此依法處理。
應檢討甄審制度透明性,不應把問題推給學生
截至目前,包括陽明交大、北醫大、中山醫與中國醫皆已撤銷該生正取資格,長庚醫學大學則表示已完成相關會議審議,但不對外公布結果。
陳培哲呼籲,未來應正視甄審制度中學習歷程檔案的認證機制與資訊審查標準,避免一再發生類似事件,也避免學生因此遭受「超比例懲罰」。他表示:「制度本就不完美,我們不能因為被揭露了,就把問題推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