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第二輪貿易與關稅談判今日(9日)在英國倫敦登場。這場會談距離川普與習近平通電話僅四日,由美方主動提議,顯示華府在稀土供應議題上已面臨高度壓力。美方希望能迅速恢復重要礦產的出口流通,以避免高科技產業鏈因缺料陷入停擺。
隨著美國持續限制半導體對中出口,中國也以限制稀土出口作為反制,美中雙方在關鍵戰略資源上的「互卡脖子」態勢日趨明顯。
稀土卡脖子效應浮現,美產業恐面臨斷鏈風險
與過去在白宮或北京舉行的談判不同,本次會議繼日內瓦首輪後再次選擇第三地倫敦舉行。觀察人士指出,這顯示美方在稀土議題上的處境不再具備主場優勢,談判地點刻意避開雙方本土,反映雙方權力角力進入敏感階段。
談判代表方面,美方此次由財政部長貝森特(Bessent)、商務部長盧特尼克(Lutnick)以及貿易代表葛里爾(Greer)出席,中方則派出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商務部副部長李成鋼。不同於上輪談判中涉及芬太尼問題的王小洪,本輪聚焦經貿與礦產。
只是加上盧特尼克,這個對等關稅的倡議者,他的加入對於中方來說不是的好消息,中方認為,美中未來談判道路依然艱難,不過也有解讀認為,盧特尼克加入代表美國急著要談的是稀土出口管制,稀土對美國產業已經卡脖子了,再不及時解決,美國產業要停機,大亂了。
川普經濟顧問:談判焦點是稀土出口
川普首席經濟顧問哈塞特(Kevin Hassett)在8日接受CBS節目《面對全國》專訪時表示,此輪談判的核心是「恢復重要礦產的流通」,尤其是稀土磁鐵等關鍵原料。他指出:「出口放行速度雖略有提升,但仍遠低於日內瓦協議中達成的水平。」
哈塞特坦言,美方希望在4月限制措施實施前的狀況能儘速恢復。他強調:「我們不希望任何技術細節延誤稀土磁鐵的出口,否則手機、電動車、機器人等高科技產品將無法如常生產。」
中方掌握籌碼,全球供應鏈風險升高
《金融時報》引述分析指出,北京成功將出口管制武器化,使稀土出口成為與美談判的關鍵籌碼。英國顧問公司「控制風險」專家吉爾霍姆認為,中國的出口管制策略不僅可對美國施壓,也可打擊那些配合美國立場的第三國。
「北京可藉由調整許可證核發節奏,實現分而治之的策略,讓各國逐一讓步。」一位西方外交官直言不諱:「中國這就是純粹的交易邏輯。」
目前包括日本、南韓與歐盟多國,已分別向北京表達稀土供應疑慮。中國的稀土出口許可制度成為施壓工具,使北京在其他議題上掌握更大的談判槓桿。
中國產業壟斷優勢明顯,美國苦嚐依賴後果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過去20多年任由稀土磁鐵生產外移至中國,如今在對中高度依賴下,陷入供應危機。自4月中國對稀土磁鐵祭出出口限制後,美企庫存告急,多家工廠可能在未來幾週內減產。
目前全球約九成高品質稀土磁鐵來自中國,餘下由日本與越南供應,且主要用於日本車廠。美國則幾乎完全喪失本土生產能力,儘管南卡羅來納與德州廠商準備重啟產能,但投入資本龐大、短期難見成效。
中國不僅掌握供應鏈,還以環保門檻低、預算無上限等方式支持稀土產業發展,甚至設有39所大學開設專門研究稀有礦產課程,美國則完全缺乏相關制度支撐。
華府智庫示警:應建立戰略儲備與替代供應鏈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研究員馬佐科(Gerard DiPippo)指出,各國應為稀土出口中斷做好長期準備,建議建立戰略儲備並加快替代材料與供應鏈研發。
英國金融時報8日引述專家與業界人士報導,北京成功將出口管制武器化,限制其稀土出口已打亂全球供應鏈並施壓美國,使雙邊談判的權力天平向北京傾斜。這種做法很可能被北京如法炮製在高科技供應鏈領域。
英國顧問公司「控制風險」專家吉爾霍姆說,出口管制讓北京能一邊反制美國,一邊反制那些受華府施壓而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立場的第三方國家。吉爾霍姆還說,這類情況的前例並不多,出口管制對北京是夢寐以求的工具;中國能調整、收緊與放寬,也能選擇一體適用各國,或只對單一國家。
另外,中國企業目前在強力磁鐵、半導體元件、高能量密度電池等關鍵技術上具壟斷地位,並透過垂直整合產業鏈,掌控無人機、自駕車、AI晶片等未來技術的核心原料,這使美國與盟友在技術供應上處於劣勢。
龍洲經訊創辦人葛藝豪指出:「影響力的天平正在快速倒向中國,而川普團隊才剛意識到這點。」
川普與習近平通話後,中方局部釋出稀土出口
川普與習近平在5日通話後,美方宣稱中方已承諾重啟稀土磁鐵出口,美方視為談判進展的象徵。不過中方雖表示批准部分出口許可,卻未說明最終用途與目的地,顯示北京仍保留策略調整的空間。
美國前商務部助理部長尼卡塔(Nazak Nikakhtar)直言:「中國抓住了全球供應鏈的命門。」汽車產業顧問鄧恩也表示,中國若選擇全面限制出口,美國本土廠房恐將陷入癱瘓。
半導體對撞稀土,技術戰成長期攻防主軸
當美國以先進半導體技術圍堵中國,中方則以稀土資源反制,雙方進入戰略資源的攻防戰。從晶片到磁鐵,從電池到AI,中美的技術冷戰正在供應鏈戰場白熱化。
本次倫敦會談能否打開稀土輸出的瓶頸,將攸關美中雙方是否能避免產業全面對撞,也將深刻影響全球科技生產與地緣政治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