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總統對各國的高關稅施壓和談判打亂全球經濟,這戰法對不對,合不合理,最後會有什麼結局,都有各種不同看法。在此亂局中,本文想談的是在某個頗有可能的結局下,我們要怎樣維持我們的利益和發展,以及協助改善世界秩序。
世界經貿可能依主導國家的心態分成三個圈圈
不少人認為未來世界經濟很可能被圈成美、中和非美非中三個圈圈,但各圈有何差異及如何區隔和重疊,大家又有各種不同看法。本文將做的假設只是其中一種我認為頗有可能,也不太差,可以做為我們策略規劃並視未來發展而調整的基本假設。它也可以是讓全球經濟秩序逐漸再融合的暫時性架構。
這三圈的差異在於所期望或主張的全球秩序不同,而這不同又多源自領導國家的心態和目的的差異。我們若能認清這些心態和目的,就可能做較正確的研判和策略。本文對這些心態和目的的研判一定有人有不同的看法,那也可請提出不同的研判另做討論。
美國要用一些不自由公平的方法討回他認為過去受到的不公平損失
要領導美國圈的川普總統認為美國過去長期對外國太好而受到不公平的競爭,以致經濟基礎相對下降,所以即使現在開始公平競爭對美國仍是不公平的,因為美國已因為以前的不公平而落到一個較差的基礎,因此他要各國做一個較大幅的調整甚至補償,以讓美國回到平等地位和基礎,那美國就可以再次偉大(張瀞文,2025)。
而為了避免現在和未來對美國的不公平政策,美國要掌握重要技術、產品、以及生產,想做美國生意的國家和廠商必須配合。不管這想法合不合理,川普自己或其後繼者以後會不會繼續堅持這想法,它們很可能仍會以某種方式和程度延續一段時間。
中國口說公平多邊卻不放棄其不公平和單邊的各種政策
要領導中國圈的習近平主席公開主張的世界經濟秩序是要自由貿易,要多邊主義這些WTO的現行體制,不要單方面威脅別國,要善待弱小國家。這些聽起來很好的主張不只是要批評美國近來的做法違反現行體制,也因為中國是現行體制最大的獲利者。
然而中國能在現行體制獲得極大利益的主因並不是因為中國相信這體制真的很好,而是中國可在這自由的體制中採取違背這體制的很多不公平政策。而中國在主張自由貿易時,卻不願承諾甚至不願承認他有重大的不公平政策。中國在批評美國的單邊做法時,也同時常用單邊的方式抵制外國產品以及脅迫外國廠商。所以中國的心態、和真正做法不能由其表面上的談話來看。
有些中國人想恢復中間之國的偉大並報復幾百年來的恥辱
現在的中國繼承了幾千年來統治中原地區的許多朝代帝國的思想,即這中間之國比週邊或全天下的其他國家民族優秀,所以週邊國家和民族都應歡迎和接受中間之國的統治,中間之國則應該要善待週邊的民族,而且要同化週邊民族。但過去幾百年在這塊土地上的大清帝國、中華民國,乃至早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卻不再是那麼強大,反而曾飽受欺壓和災難。因此其中很多人對其他強國和不願讓它統治的週邊國家懷恨,認為中國要重新偉大,而且要報復回去。這和川普總統最近的想法竟然有點相似。
中國的這種心理加上長期共產主義的集權獨裁政治,使很多中國人認為用政府的不公平政策及中國因龐大市場所具有的獨佔力量來爭奪世界市場,乃至冒用和強制使用外國的智慧財產權,都是中國應有的權利。而用經濟軍事力量來威脅其他國家,也是重新站起來的偉大中國該有的合理報復及權利。
而在這種思想和體制下,各級掌權者和他們相關的人士常可因為不必講政策做法的真正合理性,而由其中得到甚多利益和貪污的機會,所以其中很多人會繼續維護這種思想和體制,也用這種思想和體制維持其統治權力。所以儘管習近平主席講了一些像是多邊主義和公平之類的主張,但中國卻少真的改變其不公平和單邊的行為。
中國最高尚的王道思想仍是上國善待下國的朝貢體系而非各國相互平等
中國不是沒人想善待其他國家和種族,但其出發點常是前述中原國家傳統以上國善待下國或附屬的思想,而不是大家相互平等尊重的思想。中國傳統思想中最高尚的王道和民本,也仍是上者要對下者好的思想。即使是以合作或幫助其他國家為號召的一帶一路政策,名稱和實質上都是一個要鞏固中國做為中心領導地位的政策。
一帶一路的各種建設以中國為中心向外延伸,運用中國的投資和企業,甚至過剩的生產和能力,同時控制各國的自然資源和港口等交通,剝削各國自然環境,也常和當地統治者或控制者結合以謀取官員和私人利益,而非當地國家人民的長期福利。這樣的思想和作風,使中國想領導的這個圈圈,較可能成為一個比中國更大而由中國控制指揮的非市場經濟圈。這並不符合很多國家民族的理想和公平,也不符合公平競爭的效率,所以也不可能成為全球的秩序。這圈圈會較像是大中國共榮圈,由中國領導某些國家形成不是很嚴格的朝貢體系(陳博志,2010,中國以經濟朝貢體系稱霸世界的可能)。
除非中國放棄其不公平政策、上國心態、以及中央集權體制,否則以中國為主的這一圈有一點點可能成為大家都可不公平競爭的混亂組合,也很可能成為一個中國可以有不公平政策,而其他國家則只能有中國或其特權人士許可之不公平政策的集權組合,使這個圈圈短期可能甚有對外競爭力,但內部的集權和不公平則會漸造成其困難。
歐日台韓和其他國家可形成追求公平自由經貿的半個全球市場
中美之外各國包括歐盟、日本、和印度,都沒有足夠的力量和這兩個圈圈對抗。這些國家間的目的和理念也不全相同,因此不太可能結合成一個一致的集團。但這些國家中有不少因為國家小又國際化,或因為思想理念,而認為公平和自由貿易是比較有利的國際秩序,因此它們可能在既有的國際規範下合作,並設法進一步改善他們能影響的國際規範和秩序。這共同的理念和利害關係,使這批國家也可像一個圈圈,而相互合作。
這合作能做到多深的程度和多大的範圍,要看其中重要國家的想法和努力,但較可能的情況是美中兩圈之外的不少國家,包括某幾個相當大的國家,並不願加入這個圈圈的合作。即使加入合作的國家,也大致不會對美中圈圈及其他國家採取隔離不合作的政策。這樣的圈圈可能是一個較開放的圈圈,而且可有逐漸影響美中及其他國家而使全世界走向更好之世界秩序的機會。
但要朝理想的方向發展,這圈圈仍要有一些有力量和理想的國家共同努力和領導,歐盟、日本、其他歐美先進國家,以及台灣和韓國能否合作,例如合作採用歐盟以往改善國際規範的做法是重要的關鍵(陳博志,2025b)。
三個圈圈會有些重疊且相互往來
這三個圈圈並不是把世界各國區分成三群,而是三個不同政策目標和理念的往來方式,即使是美國和中國也仍會和他自己之外的兩個圈圈經貿往來,有的國家和某個圈圈往來較多,有的較少。在這種情勢下,廠商要思考以那個那圈圈為主要市場目標而有不同經營方式,政府則要思考那些產業要多和那個圈圈合作,而有不同的政策。企業依其在國際競爭合作中的定位,可有多種合作方式的選擇,因此在不被各國政府限制的情況下,可選擇某個或多個圈圈來合作(陳博志,2025a),政府則要考慮產業長期發展和國家安全及理念,來決定要和各圈圈加強合作的重點。
很多企業會以美國為主要合作對象,政府可積極協助這類合作
台灣有很多產業或企業長期在技術、生產鏈、或市場上和美國合作甚至依賴美國,它們繼續以美國圈為主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可能依美國的要求增加對美投資和在美生產,並且減少甚至停止和中國圈的往來。做這種選擇的企業不少可能要做嫁雞隨雞的準備,更積極與美國圈合作,強化在美國圈的基礎並利用美國的技術和資源,以成為美國圈中有競爭力而不會被抛棄的成分。
政府在合理範圍要協助他們在美國圈的發展,並藉此滿足美國的一些目的,並爭取他們及其他台灣廠商在美國得到公平甚至更有優惠的待遇。基於台美共同民主理念和國家安全需要,對各種可產生這方面利益的產業,政府也可積極和美國討論共同在美國圈中合作發展,強化現有生產及合作,以及發展新的技術和產品,或創設新企業。
台灣傳統產業有全球最佳能力來協助美國地方經濟
美國過去因全球化而使傳統產業過度萎縮(陳博志,2017),有不少地方因而有較高失業及經濟萎縮的現象。而台灣的傳統產業在全球佔有重要地位且有全球佈局,比其他國家更有能力到美國投資而改善很多地方的經濟和就業,而對美國可產生重要的利益(張瀞文,2025;呂雪慧,2025)。
有人可能認為這類產業在美國難有國際競爭力,但在美國發展這類產業的目的應該是為了當地的就業及國家安全,只要美國有適度的貿易保護,這些產業就能以內需產業的形式經營獲利,而去投資的台商也因此可以擴大自己的經營範圍。台灣傳統產業的高國際競爭力在赴美投資時的作用不一定是要能幫美國出口,而是能更有效率改善美國的失業、地方經濟、和安全。
只要小心各種風險,和中國仍有甚多經貿機會
與美國圈關係密切的廠商和國家可能有些產品被美國限制不得賣到中國圈或有中國投入品,也有些產品會被中國拒絶進口或出口。中國可能限制進口品不得使用美國技術與投入,或不得將有中國成分的產品賣給美國。各國和廠商也可能因為國安和產品安全的顧慮,以及中國隨時可能採取的抵制或不公平政策,而有一些產品不敢太過依賴中國市場和供應鏈。但除此之外,各國包括美國在內仍有很多產品可以和中國圈進行貿易及投資往來,只是各國和廠商都要注意發生或觸發上述各種情況的風險。
積極協助提升中國人民生活品質和文化之投資和貿易
台灣廠商已在中國有極大量的貿易投資,面對現在的新情勢,雖然過去多年來已做了甚多調整,未來仍有一些調整及其成本要發生。但有一些領域也可能有對大家都有利的發展,其中之一是提升中國人民生活品質和文化。中國面對新國際情勢的正確發展方向之一是擴大內需,但這並不宜太依靠大建設和大投資這類中國可能已做過頭的衝量政策,而是要更著重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質和文化。
這方面台灣有比別國更合適的能力來與中國合作,也有很多經驗和教訓可以和中國分享。近三十年前我在研擬戒急用忍政策時即曾主張,對那些可以改善中國人民生活的產業,我們應該更積極開放投資以改善兩岸人民感情(陳博志,1997),現在我們也可以更積極協助廠商在中國圈朝這方向發展。美中其實都應該多朝改善人民生活而非強化不公平國際競爭的方向發展。
運用台灣在非美非中圈地位之提升而致力合作改善全球秩序
非美非中圈若能如期望而維持類似幾年前的自由開放,在這只比以前所謂全球經濟縮小一半左右的圈圈中,台灣廠商也大致仍可有夠大的空間照以往的方式努力,只是現在比以前要更重視配合各國要重視安全和靱性的目標,而且也要注意美中的可能干預。台灣和其他國家都不必因美國和中國圈的成立和對抗而太恐慌。
在這非美非中圈圈中,台灣的重要性及影響力將比在以前的全球經濟中提高很多,我們有責任用我們的能力提倡和促成這個圈圈的共榮和相關國際制度的改善,政府和智庫甚至重要的企業,都不必再像以前把自己看成只能因應國際規範和情勢改變的弱勢者,而要積極向這圈圈和全世界提出我們認為公平合理而對大家有利的政策和國際規範。
參考文獻
呂雪慧(2025),美銹帶區成傳產新契機 陳博志:拚設台灣群聚園區,工商時報,2025年4月29日
陳博志(1997),建立與大陸投資警戒指標之可行性,經濟部研究報告, 1997年3月
陳博志(2010),中國以經濟朝貢體系稱霸世界的可能,看,66期,2010年7月
陳博志(2017),要依川普的方向提建議而非恐慌,台經月刊,40卷1期, 2017年1月
陳博志(2025a),世界新情勢下的多元產業合作方式,台經月刊,48卷2期, 2025年2月
陳博志(2025b),美、中、歐追求貿易新秩序的方法比較,台經月刊,48卷3期,2025年3月
張瀞文(2025),專訪》川普透過關稅戰「重建」美國國力 陳博志:傳統產業有機會扮演重要角色,信傳媒,2025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