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對美出口有大變化 台對美佔比創33年新高 中國年減35%寫疫後新低

總體經濟

在全球貿易持續動盪、川普關稅政策影響之際,台灣與中國對美出口表現呈現兩極化走勢。財政部公布5月出口達517.4億美元,刷新單月紀錄,其中對美出口飆升至155.2億美元,占比一舉衝上30%,為1992年9月以來首見「3字頭」。

與此同時,中國5月對美出口則年減35%,創下自新冠疫情初期以來最大跌幅,寫下疫情後最黯淡紀錄。

可見兩岸在美中貿易戰的第二輪陰霾中,出口命運大不同,凸顯全球供應鏈重組與美中經濟關係變化對亞洲出口大國的深遠影響。

台灣對美出口飆升,AI與供應鏈重組成關鍵推力

財政部昨(9)日公布5月出口成績單,出口總額達517.4億美元,年增38.6%,不僅改寫歷年單月新高,更是連續第19個月正成長。其中,美國市場表現最為亮眼,5月出口達155.2億美元,年增87.4%,不僅創下對美單月出口歷史新高,也再度超越中國與香港,成為台灣最大外銷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5月台灣對美出口占總出口比重達30%,這是自民國81年(1992年)9月以來,首度重返「3字頭」,而前5月累計比重也達26.8%,創下近32年同期新高。

相對地,前5月對中國與香港的比重則降至28.1%,為近24年同期低點,雙方差距僅1.3個百分點,為25年來最小差距。

財政部官員分析,台灣對美出口的強勁成長,主要受四大因素驅動,包括全球供應鏈重組、AI伺服器等新興應用需求暴增、美國製造業回流政策加速推動、以及部分企業為因應對等關稅提前備貨。

其中,資訊通信與視聽產品出口表現尤為突出,年增超過1.5倍,是推升對美出口的主力項目。

台灣對東協市場的表現也不容小覷。5月對東協出口金額達98.3億美元,年增52.3%,同樣創歷年同月新高,電子零組件與資訊產品銷售皆大幅成長,顯示供應鏈移動趨勢持續深化。

儘管5月初新台幣快速升值,但財政部表示,匯率對出口訂單影響相對有限,各類廠商多已採取避險操作,實際接單仍受到需求面拉動影響為主。

然而,財政部也提醒,下半年出口表現仍需謹慎看待。由於部分客戶提前拉貨,第3季可能面臨基期墊高與需求鈍化的「提前入秋」情況,預期第2季將是全年出口高峰。

中國對美出口重挫,35%年減寫下疫情以來最差表現

與台灣出口「盛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對美出口的急凍。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數據,5月中國對美出口金額同比驟減35%,創下自2020年2月疫情爆發以來最大單月跌幅。儘管中美之間已達成短暫貿易休戰協議,但來自美方的需求明顯萎縮。

中國5月出口總額年增4.8%,雖然仍正成長,但低於市場預期的6%,且增幅較4月回落3.3個百分點;進口則年減3.4%,也反映出內需疲弱的現狀。

從對美貿易來看,5月出口大幅減少35%、進口亦年減18.2%,導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縮水逾四成,僅剩約180億美元。

根據陸媒分析指出,中國出口表現受多重不利因素影響。首先,去年同期出口基期偏高,使今年年增率面臨壓力;其次,中美貿易政策仍未明朗,許多商品關稅豁免是否續期仍有變數,尤其是關鍵半導體與電子產品。

即便6月可能因搶出口效應略有回彈,但市場普遍預期下半年中國對美出口將持續面臨壓力。

同時,中國國內經濟亦難言樂觀。法新社指出,自疫情結束後,中國持續面臨通貨緊縮壓力,同時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房地產市場持續疲弱,進一步抑制消費與進口需求,也連帶影響整體貿易動能,使北京保護經濟免受美國川普的關稅行動影響的努力變得更加複雜

繼上個月在日內瓦會晤後,中美兩國周一在倫敦開啟了新一輪談判,以延長貿易休戰期,並可能降低彼此徵收的關稅達成協議;然加徵的關稅已經對貿易產生實際影響,儘管中國對東南亞與歐盟的出口仍有正成長,但尚無法完全抵銷對美貿易萎縮帶來的衝擊。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