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長庚醫院近日貼文宣布,自晚間10時至隔日早上7時,原則上不再收治「未見明顯效應」的腦中風轉診個案,包括85歲以上患者,震撼南部醫界。此舉揭示地方醫院神經內科人力瀕臨崩盤,讓長期高壓值班制度問題浮上檯面。
長期以來,神經內科醫師人力不足,引發腦中風醫療崩壞,而嘉義長庚開了第一槍,在醫院間「動脈取栓轉診平台」貼文,文中提及「嘉長(嘉義長庚)身為雲嘉南最後後送中心,因各大醫院神內(神經內科醫師)崩盤,為保存本院重症人力,以下公告即日起實施」。
夜間不收非緊急中風個案 醫界震驚、平台貼文發警訊
文中詳列出「非適應症者」條件,希望其他醫院如收治這類患者時,勿在此群組發文,請求嘉義長庚協助。此外,各家醫院若無神經科人力,無法收治腦中風者,請直接聯絡他院急診轉院,勿在此群組發文。
貼文最後提及「非常抱歉,以上措施非嘉長獨善其身,而是重症醫療崩盤的下下之策,感佩還留在重症最前線的各位,也請帶回給各醫院高層和政府高層,正視腦中風醫療崩壞,善待願意留下的各位」,並歡迎轉發,鼓勵投書The Lancet。
由於該貼文出現在「雲嘉南動脈取栓轉診平台」群組中,內容指出嘉義長庚作為「最後後送中心」,為保留院內重症人力,將實施此限縮措施。醫界擔憂,若其他醫院同樣陷入人力困境,雲嘉南將出現腦中風患者無院可送的情況。
醫學會籲正視神內醫師崩盤:「非突發,是撐不下去」
台灣神經重症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鄭建興接受《聯合新聞網》採訪時直言,神經內科醫師承受壓力不下於急診,「這不是突然爆出的問題,而是長期壓力累積到撐不下去。」他指出,在區域與地區醫院,沒有住院醫師協助,主治醫師得自行輪班、看診,疲勞轟炸下,人力流失愈來愈嚴重。
鄭建興補充,相較於急診醫師採8至12小時輪班,神經科醫師白天要門診、夜晚值班、隔天再門診,幾乎無休,「短期也許能撐,長期沒有人能承受。」小型醫院每2至3位醫師間就要輪一次班,壓力巨大。
急診、神內齊陷危機,住院醫師難招、流失嚴重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陳龍接受《聯合新聞網》採訪時指出,今年神經內科住院醫師全台招募名額51人,一度僅收到38人報名,中南部醫院的情況尤其嚴峻。不僅如此,有些醫師完成訓練後選擇離開第一線、轉往基層診所開業,使急重症醫療雪上加霜。
鄭建興也分析,過去中風病人送院後,可等候住院,但近年治療節奏加快,一旦患者抵院,醫師即須立即評估是否施打血栓溶解劑或進行取栓術,工作量暴增。此外,神經科非手術科別,收入來源有限,難以與外科醫師匹敵,「付出多、報酬少,是長期無法吸引人力的關鍵。」
神經重症學會籲政府出面,給付機制不公打擊基層
面對這場人力風暴,鄭建興呼籲政府儘速調整支付制度,特別是對神內醫師的給付方式,「現在不只是轉診問題,而是制度設計根本沒跟上臨床壓力。」
他進一步指出,神經科醫師需24小時待命,卻沒有相對應補償,許多中生代醫師選擇離開小醫院、改至診所開業,以避開繁重值班,「小型醫院本就只有兩三名神經科醫師,只要流失一人,整個體系就垮了。」
為改善醫療負荷,鄭建興提出「區域聯防」概念,建議由區域內大型醫院輪值負責中重症照護,其餘醫院得以暫免值班,集中資源不僅減少醫師耗損,也保障病人照護品質。
他強調,若再無制度性變革,年輕醫師勢必棄守高壓科別,流向門診型科別,「健保給付必須改革、區域整合要落實,否則腦中風治療將面臨不可逆的崩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