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角力進入深水區後再度迎來降溫契機。經歷數月緊張對峙後,美國與中國於本週在倫敦展開為期兩天、總計20小時的馬拉松式談判,雙方針對恢復部分戰略性商品流通達成初步框架協議。儘管細節尚未完全揭露,但雙方皆聲稱談判取得「實質進展」,顯示兩大經濟體在不確定中試圖建立新一輪經貿平衡。
稀土、出口管制成交換籌碼,期限僅6個月
根據美國總統川普在社群媒體「真相社交」上的說法,此次協議已「完成」,僅待他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正式批准。川普強調,中國將「預先供應」包括稀土與磁鐵在內的關鍵原料,而美國則承諾放寬出口管制,並續開中國學生赴美就讀之門。
根據《華爾街日報》(WSJ)報導,北京同意暫時恢復稀土出口許可,是中美雙方在倫敦進行最新一輪密集貿易談判的關鍵突破之一,但期限設定為6個月,顯示雙方都保留可能讓緊張局勢再度升高的手段。為了換取中方鬆綁稀土出口的限制,美國談判人員同意放寬近期銷售部分產品給中國的若干限制,例如噴射機發動機和相關零件,以及開採天然氣與石油的副產品乙烷,對塑膠製造至關重要。
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向《華爾街日報》透露,川普可能於本週三或週四正式批准該協議。
中國目前掌握全球約90%的高強度稀土磁體供應,是驅動汽車、電機、工業機器人與飛彈導航系統不可或缺的材料。中方4月起限制磁體出口,導致全球相關產業深受衝擊,也促使雙方重啟談判。
關稅數據「重新包裝」,市場反應審慎
川普在聲明中提及美方將對中國商品課徵總計55%的關稅,而中方僅徵收10%。然而,專家指出,這些數字多為過往措施的加總與重組,包括10%基礎關稅、20%針對芬太尼報復關稅與301條款懲罰稅等。儘管聲勢浩大,實際效果仍待觀察。
中方對協議表達「原則同意」,重申落實日內瓦共識,呼籲透過機制「增進共識、減少誤解、加強合作」,但未具體說明實施細節。市場整體反應謹慎,美股震盪,人民幣匯率持穩,中國股市小幅收漲。
「先升級再降溫」:川習談判模式浮現
《華爾街日報》指出,川普與習近平皆傾向採取「先升級、再降溫」的談判策略。這種高風險手段過去雖多次讓雙方重回談判桌,卻幾乎不可能達成長期穩定協議。
就在本週談判展開前,雙方仍瀕臨破局。中國對美汽車與國防產業斷供稀土,作為對華府針對華為發出警告的回應。美國則以禁止出口噴射發動機等高科技產品反制,重創全球供應鏈。然而,川普與習近平一通電話後迅速逆轉情勢,重啟談判並達成初步成果,反映雙方皆善於在升級後營造「破局危機解除」的政治氛圍。
出口管制仍是北京關鍵訴求,習近平盼9月迎川普訪中
《華爾街日報》分析,中國希望藉此次協議緩解出口管制壓力,尤其聚焦於美國對航空、晶片與AI等關鍵領域的限制。消息人士透露,北京正爭取建立雙方針對出口管制的常設溝通機制,並盼望在未來數月內邀請川普訪華,最快可能於9月實現外交突破。
川普已表示接受邀請,但尚無具體時間安排。考量近期局勢震盪,任何挑釁性舉動都可能令談判成果化為泡影。美中雙方對彼此仍存深層不信任,升級與降溫交替的模式恐將成為兩國外交的新常態。
核心分歧依舊,協議形同策略性停火
雖然川普宣稱協議已「完成」,白宮卻未發布正式文件。專家警告,此次協議未處理美中間最大爭議,包括貿易順差、產業傾銷與技術競爭等核心問題,實質上更接近一場戰術性休兵。
華府方面仍在加強對中國的技術限制,並試圖說服盟國在供應鏈與AI產業上孤立中國。同時,北京則進一步加碼國內資源整合,以擺脫對美國技術的依賴。兩國在戰略意圖上日益脫鉤,使得達成真正的「長期和平協議」愈加困難。
稀土仍是中國強勢籌碼,美方面臨結構性風險
《華爾街日報》分析,中國對稀土磁體的控制,已成為其在談判桌上的最大籌碼。美國方面雖取得短期讓步,但許可證有效期限僅六個月。分析認為,北京未來仍可再次收緊供應,進一步提高政治談判空間。
「中國的這種主導地位讓美國公司直接面臨風險,因為任何已達成的協議都可能被撕毀,」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稀土項目主任格雷絲林·巴斯卡蘭(Gracelin Baskaran)表示。她強調,協議雖能解一時之困,卻無法消除中國在全球關鍵礦產供應鏈中的壟斷優勢。
前景未明,雙邊脫鉤仍持續進行
《華爾街日報》認為,儘管雙方展現意願避免全面對抗,但結構性衝突並未解決,美中貿易與科技競爭持續深化。隨著雙方在戰略資源與技術領域上持續布局「以我為主」的防禦機制,未來再度升級的風險仍未解除。
此次倫敦會談雖標誌著緊張關係的一次短暫喘息,但無論是川普的對中政策,還是習近平的戰略部署,均顯示美中競爭將長期化、體制化。「先升級再降溫」的迴圈,或將成為兩國互動的新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