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 AI 搜尋的影響隨著各大平台工具更新而加速發酵,但新聞媒體早在過去兩年就開始感受到衝擊。
自2023 年起,《Business Insider》《HuffPost》《The Washington Post》等媒體陸續進行裁員或組織調整,部分與搜尋與社群平台流量驟降有關。根據 Similarweb 統計,這些媒體在近三年間的搜尋流量普遍下滑約五成,凸顯出內容生產者對平台導流的高度依賴,也展現新聞產業在搜尋生態重構下面臨的挑戰。
同時,隨著 AI 工具漸漸取代傳統搜尋結果中的超連結,這股壓力在近期更為明顯。學者示警,媒體議價法不僅除了如Google、Meta等數位平台,更要注意OpenAI、Perplexity 等大型語言模型平台的內容取用。
HuffPost、華郵搜尋流量皆腰斬,紐時占比也逐年走低
隨著 AI 搜尋逐步取代傳統搜尋結果中的超連結與導流機制,全球新聞媒體的流量結構正在經歷劇烈變化。SEO公司 Seer Interactive 發現,自從Google引入 AI 概覽(AI Overview)功能後,許多網站的自然點擊流量出現 20% 至 40% 的明顯下滑。
另據《華爾街日報》報導,《Business Insider》等媒體近來因流量驟降而進行裁員。根據 Similarweb 數據,自 2022 年 4 月至 2025 年 4 月,Business Insider 的自然搜尋流量下跌高達 55%,該媒體於上(5)月裁撤約21%、超過5/1的員工,以因應 AI帶來的流量衝擊。
同期,HuffPost(哈芬登郵報)的網站搜尋流量也減少超過一半;Washington Post (華盛頓郵報)的搜尋訪問量也下跌約 50%。The New York Times (紐約時報)狀況比較沒那麼糟,但其搜尋流量占比由3年前的44%,下降至今年4月的36.5%。
眾多國際大報的「噩耗」顯見AI 驅動的搜尋演進,已開始重塑媒體流量分佈,對依賴有機搜索的新聞產業帶來明顯衝擊。
甚至大型美國資訊研究公司Gartner預測,到2026 年,AI 聊天機器人的普及將可能使搜尋引擎的整體流量下降最多25%;而根據美國數據分析公司 Semrush在2024年報告,AI 聊天機器人的總體流量年增高達 81%,也展現強勁成長趨勢。
雖然整體而言,去年AI搜尋流量目前僅占搜尋總量的2.96%,仍遠低於傳統搜尋引擎。其中Google 的流量甚至是 ChatGPT 的26倍;然而,AI 搜尋仍處於發展階段,所帶來的衝擊已非空泛預期,而是現實發生。
台媒體規模小恐無法對等協商,學者籲政府設基金主導議價
在此背景下,立法院昨(12)日舉行「我國媒體議價制度立法」公聽會,學界也對 AI 對新聞產業的潛在威脅提出警示。
政大傳播學系助理教授李怡志表示,外界多聚焦於 Google、Meta 等傳統數位平台對媒體的影響,但未來可能真正造成內容侵害的,將是如 OpenAI、Perplexity 等大型語言模型(LLM)平台。
他指出,這些平台的獲利來源不僅來自廣告,更包括訂閱與 API 收入,且由於其用戶分布跨國,內容取用可能來自台灣,但用戶卻遍布全球,單純以「在台營收」作為媒體議價基礎已難反映實際情況,
因此,他建議台灣應參考《紐約時報》等媒體的做法,向 OpenAI、Perplexity 等平台洽談授權與收費。
不過,現實總是困難重重,政大傳播學院教授劉昌德也提醒,實務上台灣媒體在與平台協商上處境艱難。
他舉例指出,華視曾在與 Facebook 溝通過程中被要求提供「商業營運證明」,對方甚至懷疑其是否為正常營運機構,華視為此大感震驚,最後即使完成資料補件,仍等了八個月才獲得回覆與收益。
劉昌德直言,台灣媒體規模過小,因此在與國際大型平台協商時非常弱勢,因此在台灣媒體市場碎裂化的狀況下,即便是組成聯合會都不一定能與其對等協商。
因此,他呼籲應由政府設立基金為主,代表媒體與數位平台、甚至更具主導力的 AI 平台進行集體協商,「由政府出面幫台灣媒體向數位平台、甚至之後也許會更大的AI業者做協商」,這才是目前實務上看到最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