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必修課》「生活經濟學」的核心精神 學習4大要件實踐投資觀

投資理財

以伊戰爭持續升溫,市場資金態度較為觀望,台股16日成交量明顯收斂,僅剩2884億元,較上周五的3743億元明顯收斂,走勢呈現開低走高,終場小跌23.05點,收在22049.9點,2萬2千點大關失而復得,也力守半年線。

觀察三大法人今天籌碼動向,外資賣超20.9億元;自營商賣超57.5億元;投信買超28.54億元;三大法人合計賣超49.85億元。以下是時間投顧臉書文授權轉載

5月的成果不錯,有朋友形容是「神操作」,但我們更相信,這來自對本質的理解——經濟成長靠的是企業家,不是經濟學家。正如橡樹資本創辦人 Howard Marks 所說:「市場由人組成,而人有情緒,反應難以預測。沒有模型能給出確定答案。」我們不靠預測,而是相信人性與企業家的解決能力。也因此,面對市場恐慌時,我們能保持冷靜,找到真正的機會。這,就是我們的優勢。

年輕人最該學的,不是買股,是這種「投資思維」

我們常說,投資哲學的形成是一場漫長的思想淬鍊。它隨時間不斷修正、深化,最終成為一套成熟而穩健的思維體系。而其實,生活態度亦是如此。

「生活即投資,投資即生活。」

這句話提醒我們,投資從來不只是股市、債券、基金的操作,更是一種日常的選擇與價值累積的方式。從理財、消費、學習到人際關係,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對未來的長期投資。正確的生活態度,能引導我們建立正確的投資觀,這也正是「生活經濟學」的核心精神。

一、增加選擇的廣度與彈性

學習從來不只是為了眼前的成績或回報,而是為了未來能擁有更多、更好的選擇。投資工具不應只侷限在房地產,股票投資也不該只關注台積電。知識的累積、視野的拓展,才是打開選項、提升彈性的關鍵。

尤其對年輕人而言,學習的目的不應是追逐短期表現,而是為了培養看見可能性的能力,為自己創造多樣的選擇權。

二、培養風險的判斷力

風險意識不是天生具備的,也不可能靠課本學來。它來自於實踐中的試錯,是一步步走出來的經驗與體會。隨著人生階段變化,風險的樣貌也會不同,而真正的成長,是在行動中養成對風險的敏感度,並逐漸鍛鍊出一種「企業家精神」——即便不是創業者,每個人都需要具備這種能力。

這並不是鼓勵盲目嘗試,而是提醒我們要學會辨別那些明顯不合理的金融工具或商業模式,能及早察覺風險、果斷脫身,是保護自己的關鍵能力。

三、理解自身資源與條件

投資從來不是照本宣科的公式,而是一種個體化的選擇。前提是,你必須深刻理解自己的資源與限制。

就像股神巴菲特,他長年專注於生活消費類股,錯過了微軟,也坦言那是一個錯誤決定,但那不是他熟悉的領域。他選擇堅守自己的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堅持理解自己能控制與無法控制的範圍,這份自知與紀律,才是他成功的根本。

四、機會成本才是選擇的核心原則

每個選擇的背後,都是對其他可能性的放棄。因此,衡量選擇時,我們應以機會成本作為最高原則。

許多人因為股票虧損而遲遲不願認賠,理由是「等回本再賣」,但這正是忽略機會成本的經典案例。真正理性的投資者,懂得承認錯誤、及時止損,並把資源轉移到更有效率的投資上。

年輕人在學業、職涯上的選擇也應如此。並非繼續攻讀更高學歷就一定是對的選擇,因為那可能意味著錯失更具成長性或實務價值的就業機會。懂得用機會成本檢視選擇,是成熟思維的起點。

投資,是價值觀的實踐;而生活,是「時間的資產配置」

當我們以長期、務實、清醒的眼光看待每一項選擇,不只是財富會增長,人生也會更清晰、穩健。

本文授權轉載自TIME時間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