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郁罹患失智症 中研院院士陳培哲不捨:「他是撐住醫學的脊梁」

人物故事

這幾天,前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罹患失智症的消息傳出,醫界震驚,許多醫師、學界與曾受他照顧的病人紛紛表達關懷與感念之情。但在這些追念聲音之中,中研院院士、台大醫學院教授陳培哲接受《信傳媒》的一段訪談,或許最為深刻。

「他是撐住台灣醫學脊梁的人,這幾年醫界少有像他這樣有原則、又有勇氣的人了。」陳培哲語重心長地說。

林芳郁的專業及醫療技術無庸置疑,但陳培哲認為,比起技術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在關鍵時刻「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並且「從不為權勢所動、不為官位所留」。

林芳郁的醫療生涯:從三大醫學中心到署長

林芳郁出身宜蘭,父親是小鎮醫師,曾任台大、台北榮總、亞東三家醫學中心院長,醫界譽為「聖人君子」,是台灣心臟外科的開拓者之一。他曾短暫出任衛生署署長,卻因原則問題而創下最短任期紀錄。他的醫學人生,看似平穩,實則每一段都藏著對專業與價值的堅持。

陳培哲回憶,林芳郁擔任台大醫院院長期間,邀請他出任醫學研究部主任,當時台大醫學院院長是陳定信,台大醫院院長是林芳郁,兩人皆具醫學專業與人格風範,是醫學界少有的「擎天雙柱」時代。陳培哲認為,那是一段台灣醫學尊嚴尚在的黃金歲月。

第一個故事:為台大發聲,直言批評前總統李登輝

2001年,前總統李登輝在台大醫院接受心導管手術後,對外公開稱讚來自日本的醫師技術高明,卻未提台大團隊的辛勞。這一番言論,令當時醫界極為錯愕。但在那個時刻,幾乎沒有人敢出來反駁李登輝,除了林芳郁。

「他是唯一一個敢講話的人,」陳培哲說,「他跳出來批評李登輝『不懂感恩』,認為這樣對台大醫師極不公平。這是捍衛專業。」

林芳郁當時是台大副院長,參與李登輝的醫療團隊。面對政治壓力與總統光環,他卻選擇挺身發言,最終導致李登輝遠離台大,轉往榮總就醫。「那件事幾乎快被社會遺忘了,但在我心中,這是一個醫師願意為團隊與專業挺身而出的關鍵時刻,真正體現了什麼是醫學的脊梁。」陳培哲說。

第二個故事:三聚氰胺事件中堅守科學,不惜辭去衛生署長

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爆發,社會氛圍激憤,全台要求政府檢出「零檢出」以保障食品安全。然而,林芳郁作為衛生署署長,卻堅持在科學上「零檢出」是不可行的。

「任何檢驗儀器都有檢測極限,不可能做到完全零檢出,」陳培哲解釋當時的處境。「他可以選擇媚俗,迎合理盲的政客或輿論,說句好聽話就混過去,保住官位,但他選擇堅持科學與理性,掛冠而去。」

面對政治與輿論壓力,林芳郁不願做出不實承諾,最後選擇請辭,陳培哲認為,林芳郁雖然成了任期最短的衛生署長,但他不肯妥協專業,哪怕犧牲職位也不願說違心話。他選擇用請辭表達一種信念,那就是「專業,不容扭曲;原則,不能退讓。」

陳培哲眼中的林芳郁:不畏權勢、不戀名位,只守原則

在醫界、官場與社會價值不斷變遷的今日,陳培哲認為林芳郁的行為格外珍貴。

「現在很多醫師會擔心得罪權貴,很多官員,怕丟官職,但林芳郁從不怕,不讓他的醫學專業為權勢折腰」。他說,「前台大校長管中閔有一本書叫『大學的脊梁』,我想醫學界也需要有像林芳郁這樣的人撐住,他是撐住醫學的脊梁。」

陳培哲回憶,林芳郁為人一向溫和、謙虛,卻在該挺身時不退縮,反而愈戰愈勇。他說:「真正的勇敢,是在知道會付出代價的時候,還願意說出真話。他做到了。」

一場疾病,一個時代的告別,但精神不會被遺忘

如今林芳郁因失智症逐漸淡出人們視野,但他曾經捍衛專業、不懼權勢的身影,依舊深深烙印在醫界,甚至在台灣社會心中。

「他可能忘了我們,但我們不會忘記他,」陳培哲不捨說,「他的風範,不該被時間掩埋,應該被一代又一代醫學後輩記得。」

或許當病榻終成歸宿,那些挺身而出的瞬間,那些不妥協的堅持,才是真正讓一位醫者長存人心的理由。林芳郁,不只是心臟外科醫師,更是撐起台灣醫界尊嚴的脊樑。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