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覺得很舒服、不想去思考的東西,就叫意識形態。」這句話,點出當代民主社會的核心困境。
舒服的信仰與民主的盲區
意識形態,原本只是價值信仰的總體敘事,卻在政治操作中常被扭曲為遮蔽事實、阻斷反思的工具。一旦某個政治口號成為群體的精神麻醉劑,人們便不再願意質疑或檢驗與之相關的政策與行為,反而將「批判」視為「背叛」。
在台灣,這樣的現象體現得最明顯的,就是「抗中保台」四字成為現代版的免責令。
只要一個政策、一項預算、一樁爭議可以冠上「抗中」之名,政治人物就似乎擁有了免於質疑的庇護罩。這不僅是意識形態的遮蔽效應,更是民主社會應當警惕的思維懶惰。
從疫苗採購到潛艦案:質疑就被貼標籤
舉例而言,2021年疫苗採購期間,民間與立委多次要求政府公開採購契約與談判過程,但相關資料始終被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揭露。當時有民代提出質疑時,立即被扣上「唱和中國」、「阻撓防疫」的帽子,輿論也多半以「別在這種時候挑毛病」作為回應。
事後證明,疫苗採購延遲造成防疫缺口,官方資訊不透明亦遭監察院糾正,但政治責任卻未曾真正釐清。
同樣地,潛艦國造計畫的預算與設計細節,長期被以「國安機密」為由排除立法院細查。部分立委呼籲國防資源應更有效分配,或檢討技術與國際合作風險,也被簡化為「不挺國軍」、「削弱國防」。於是,一個牽涉數千億元的巨型國防案,至今仍處在不透明的灰色地帶,審議程序形同虛設。
共諜案與監督困境:你是在幫誰說話?
2025年2月,民進黨前黨工涉共諜案爆發,多人遭起訴。事件本應引發對政治圈滲透風險的系統性反思,卻迅速被操作為「國民黨對中共的雙標」或「民進黨遭滲透仍堅守民主」的輿論操作。即便有人提出共諜案也暴露我方反情報系統的鬆散、防衛意識不足,也很快被輿論壓制。
最值得警惕的是:當有立委要求國安系統更透明、司法部門更中立處理涉案人員時,竟遭批「轉移焦點」。這不只是政治攻防,而是整體社會已無法容許對「自家人」的反思。
也就是說,只要你站在「抗中」立場,任何錯誤都可被原諒;而若質疑錯誤的發生,則成為「幫中國說話」。
當立法院成為「看門狗」還是「看門狗的敵人」?
另一個明顯的遮蔽效應,則出現在立法院預算監督的角色模糊化。
近年行政部門屢屢以「機密」為名限制立法院的查核權限,從國防、外交、疫苗到數位發展部等重大預算,民意機關經常「被知會」、「不被討論」。部分藍白立委試圖強化審查與監督,但媒體往往快速塑造為「杯葛預算」、「阻撓建設」的形象。
在一個成熟民主制度中,強力反對黨與制度性監督並不應該被視為背叛。反而是所有政府行動若能順利通過一連串質疑與挑戰,那才更接近於公共利益。但當「抗中保台」成為一切政策的正當性來源,立法院也就從民主的「看門狗」,變成社會輿論攻擊的對象。
國際比較:美國「反恐」、中國「穩定」、烏克蘭「保衛國家」
類似的遮蔽效應,也曾發生於其他國家。在美國,2001年911事件後,「反恐」成為政治正確的代名詞。小布希政府以此為名發動伊拉克戰爭,即便並未發現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反戰聲音也一度被污名化為「不愛國」。事後證明,整場戰爭乃至國安監控體系的擴張,都在「意識形態舒適區」中逃過嚴格審視。
中國的「維穩」則是另一種極端版本。只要與「穩定」掛鉤,政府便可合理化新聞審查、網路封鎖、異議人士拘禁。即便國內出現貪腐、醫療資源失衡等問題,民眾若試圖透過網路討論,很快也會被導向「破壞穩定」、「被境外勢力利用」的方向。
烏克蘭戰爭爆發後,澤倫斯基政府強調「保衛國家」為首要目標,雖然在非常時期這樣的集中權力可以理解,但國際媒體也指出,其政府內部的腐敗問題仍需處理。倘若以「戰爭時期不可挑剔」來掩蓋制度弊病,長期而言也會動搖民心與治理正當性。
當群眾選擇舒適,民主的風險也在累積
當意識形態讓人「覺得舒服,不想去思考」,最終的結果,就是讓權力被免責、錯誤被容忍、真相被推遲。我們以為自己是在守護價值,實則可能正在縱容體制性失能。最可怕的並不是「敵人太強」,而是我們已經不再願意質疑「自己人」。
民主社會的可貴之處,正是它允許質疑、接納多元觀點、並在公開辯論中達成折衷。但當特定意識形態成為群體免於自省的心理舒適圈,一切異議都被貼標籤、扣帽子,民主的活力也將逐漸消散。
因此,真正愛台灣者,不應只喊抗中,更應問責執政;不該只看敵人,更該審視自己。我們需要的,不是讓人舒服的口號,而是能忍受不舒服的反思。